2017-01-19 回應施政報告 「350香港」認為新減排目標以人均排放為單位更為科學,亦有助與不同地區比較,但政府2030年的新目標仍無法達至40%的建議總量減排水平。我們重申2030年香港應將目標至少定為降低碳排放總量的40%,但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已表明「政府會在2030 年前逐步以更潔淨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發電」,反映單靠天然氣取代燃煤的減排效果即將見頂,我們強調政府在天然氣取代燃煤以外,必須提出更多額外措施將本地碳排放控制在安全水平。 減排目標換算表 碳強度 碳排放總量 2020年 (現行目標) 50%-60% 19%-30% 2030年 (新目標) 65%-70% 26%-36% 施政報告雖「已預留2億元為政府建築物、場地及社區設施等設置可再生能源設施,同時亦會積極推展多個大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發電)項目。」我們對此表示支持,認同政府主動投資,但有關投資只局限於政府的措施之上,對比兩電未來過百億的天然氣投資更是九牛一毛。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在與電力公司商討新的《管制計劃協議》時,落實以「上網電價」開放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令社會各界均可以自行投資可再生能源之上,方可達至比新減排目標更理想的成效。…
2016-12-20 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運作 政府新聞處早前發放一則名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聞稿,文中除了大力表揚位於新清水灣道的聖言中學作為環保校園的典範,亦提及渠務署轄下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投產。根據政府資料,這個全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由4,2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為廠內隔篩設施、工場、行政大樓、紫外光消毒設施、污泥處理設施等提供電力,滿足廠房約四分一用電需求,約相等於230個家庭一年用電量,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70噸云云。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強烈支持者,「350香港」當然非常樂於見到類似的計劃上馬;我們只是想指出,根據香港綠色建立議會的資料,2014年全港的建築物耗電量約為40,000「十億瓦小時(Gigawatt-hour, GWh)」。 大家若不是念物理或工程的話,可能會被這些單位搞得頭暈眼花,但其實說穿了並不太複雜: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度電」,正式名稱為「千瓦小時(kilowatt-hour, kWh」,也就是等於一個輸出功率為一千瓦的發電機維持最高運作一小時所產生的能量。剛才提到的「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即每年發電110萬個千瓦小時,當中「110萬個一千」剛好就等於十一億,亦即此太陽能發電場每年的發電量太約為1.1GWh…… 至此,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這個號稱最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只佔能我們2014全港建築物耗電量約四萬分之一! 香港要成功減少碳排放,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低碳城市,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2015-07-06 40度熱浪席捲歐洲 極端氣候發威,來自非洲的熱氣團襲擊歐洲,1日不少地區氣溫甚至飆破攝氏40度。巴黎氣溫達到39.7度,比2003年致命熱浪還高。同一天英國測得攝氏37度,正在舉行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發生球童被熱暈的事件。西班牙部分地區則出現攝氏44度高溫,還面臨山林野火威脅。葡萄牙已有100人被熱死。義大利、荷蘭等地動物園準備了冰塊,讓動物們消暑。 隨著各地溫度衝破40度大關,聯合國警告,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熱浪只會更頻繁、威力更強,此前熱浪在印度奪走逾2000人命;巴基斯坦也有逾1200人死亡。聯合國並呼籲各國發布預警系統,提醒民眾,尤其是老人、病人和幼兒注意高溫的危險。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亦聯合發表了一份有關開發熱浪預警系統的指南,希望通過早期預警系統的建立,有效保護人們免遭熱浪所帶來的各種危險。…
2015-04-09 從劉慈欣的慨歎到 Wall-E的震撼 二零一一年七月廿二日,筆者懷著興奮的心情前往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為的是聆聽我最新的科幻偶像劉慈欣所主講的一場「名作家講座」。劉氏(內地的讀者都暱稱他為「大劉」)是現今公認的頂尖兒中文科幻作家,他的《三體》三部曲被公認為中文科幻迄今的巔蜂之作。(作為香港科幻會的會長,我曾被邀為《三體》的台灣版寫了強力的封面推薦。)不用說,我對這個講座頗有期望。 最後我有沒有失望?答案十分奇怪,我可說既有「失望」亦「沒有失望」。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道來。…
2015-04-07 食德科學 香港電 《緣來好食德》由李偉才博士主講的結尾片段《食德科學》 第一集 今天,一些小朋友以為沒有錢的話,只要到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提款便可,而不知道我們必須先工作、後賺錢然後才可以提款。同樣地,今天很多人也覺得沒有食物的話只要往超級市場購買便可,而不知道即使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食物的生產仍是要透過大自然的恩賜和農夫的辛勤勞動才可以獲得。 不錯,農業的機械化、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大規模的水利灌溉、以及不斷的品種改良令糧食生產在過去一百年以倍數增長。但不少專家指出,這種增長已經接近極限。極限的一大源頭,是我們對大自然的過度破壞。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不斷上升的需求與自然界的極限將導致糧食短缺的危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之中,有近三分之一因為種種的原因被浪費掉。…
2015-03-30 在星際啟示錄找到曼谷的發條女孩果間食品企業 說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是2014年最佳的大眾科幻片應該冇人反對,大家都集中討論當中的5 度空間問題,有冇反駁。但是只有很少討論環繞片中的第一因 – 枯萎病(crop blight)。 故事的展開正因為地球出現農作物枯萎病, 引發糧食問題,人類在缺糧下會當然會滅種。但是,如果第一因不合理,那麼整個故事根本說不下去。 為什麼會有枯萎病會咁大影響? 枯萎病是專吃某幾種農作物,為何轉種第二類不能解決問題? 星際啟示錄沒有解答以上問題,然而大家可以在另一本小說找到答案,她利用相同的第一因,以生物科技,食物企業商戰的角度去發展故事,她的名字是曼谷的發條女孩 (Windup Girl, 下稱曼女)。是史上第二十本雨果、星雲獎雙獎得主,並入選2009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小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Windup_Gi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C%E8%B0%B7%E7%9A%84%E7%99%BC%E6%A2%9D%E5%A5%B3%E5%AD%A9 曼女被歸類為 Biopunk 的科幻小說,這類小說主要以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為主題,出名的Biopunk 作品有 Juras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