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 不要關西沉沒翻版! 350香港反對明日大嶼 近日填海和興建東大嶼都會再惹熱議,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更出口術表明填海是無可避免。為此多個環保團體包括本會、綠嶺行動、環保觸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等,均對東大嶼都會及其他近岸填海工程有保留。 「350香港」聯合創辦人麥永開認為面對氣候變化,香港正就減少碳排放作出多方面的行動,但若在中部水域興建如此大型人工島,只會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完全將現時減碳的效果抵銷;而填海相對於其他供應選項,包括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和修復棕地等,所釋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將以數倍增加。 我們的氣候發言人、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教授亦指,政府提出興建東大嶼都會的建議,未有充份評估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亦質疑在設計造價上未有就預防颱風、風暴潮和暴雨潮的衝擊作全面風險評估。他解釋,現時極端天氣出現得愈來愈頻密,日後50年一遇的大暴雨或可能變成一年一遇,若大量市民居於人工島上,而相信不少人亦會臨海而居,面對風暴的風險會大增。 颱風飛燕導致關西機場癱瘓 日本關西機場出現大型水浸,梁榮武說便是當年填海評估不足所致,未有考慮到今天的極端天氣變化,故若今日填出的東大嶼都會未有做足20、30年後面對更極端氣候時的影響,將面對無可挽救的後果。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亦指出,日前關西機場因颱風而出現水浸及需封閉,反映人工島在面對極端天氣時有一定風險。 有關「350 香港」就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作公開呼籲全文,可按此瀏覽。 …
2018-08-25 全球風暴潮威脅 海面上升直衝香港維港和另三個區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全球海平面在過去100年已上升逾20厘米。20厘米這個數目看似微不足道,但不要忘記地球近四分之三的面積都是海洋,把這面積乘以20厘米,得出的體積是驚人的。 海平面為何上升?這20厘米的上升,有近三分之二來自海水升溫導致的膨脹,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冰川加速融化,使海水增加。隨著全球繼續暖化和冰川融化加劇,影響將會愈來愈顯著。 海平面現正以每10年2至3厘米的速度上升,按升幅推算,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會再高出20多厘米,但實際情況應會更嚴峻,因為大自然的變化,往往是「非線性」的。 正因如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於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在毫無減排的最差情況下,本世紀末的氣溫會上升4.8度,而海平面或會再高出1米。若這個預測準確,香港沿岸地區會經常被海水淹浸。 然而,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個預測還是偏低。假設格陵蘭的冰融掉,全球海平面會上升7米,而南極所有冰融掉,海平面會上升60米,所以當兩處地方的冰融掉十分之一,全球海平面會上升6.7米,屆時我們只能跟深愛的香港說再見了。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25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8-19 風暴襲港試過死萬人 吐露港填海可能好大鑊 由颱風所引致的風暴潮,主要有兩大因素:第一,是暴風將海水不斷推向陸地而令海水湧上岸;第二,是在接近風眼的區域,強烈的上升氣流形成了一種強力的吸索作用,將整個海平面扯起。這兩個因素加起來導致海水倒灌,再加上打風時的連場大雨,最終出現嚴重的水浸。 還有,如海岸線呈漏斗形狀,由闊至窄,而海床亦明顯地由深至淺,則造成的堆積效應會令海平面上升得更厲害。如果不幸加上天文大潮,結果就會好像一次微型的海嘯,沿岸的建設都會被湧入的海水摧毀。 人口稠密的孟加拉,正是一個典型例子。那裡地勢很低,孟加拉灣更呈漏斗形狀,風暴潮對當地的影響十分嚴重。於1970年,風暴潮奪去50萬孟加拉人的性命,而1991年的風災亦導致近14萬人死亡。 你可能覺得這些悲劇離香港很遙遠,但只要我們看看香港的地圖,會發現吐露港其實亦明顯呈漏斗形狀。跟據歷史記載,1937年的一次風暴潮,在此奪去了1萬1千人的性命,而1962年颱風溫黛,亦在這裡導致127人死亡。說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兩次量度到的水位,均高達 8、9米。 展望未來,風暴潮的威脅只會愈來愈大,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還要在吐露港填海?我建議大家「停一停,諗一諗」。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19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8-04 海洋情況危急 人類都好大鑊 危言聳聽?其實自第二世界大戰後,全球漁穫升了4倍多,但在過去的十多年,即使捕魚科技和規模不斷提升,漁穫不升反跌。何解?因為我們已經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 海洋生態的另一個大災難,是全球暖化令海水不斷升溫,結果是珊瑚無法適應而大批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棲息。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珊瑚礁死亡或頻臨死亡,包括香港人很熟悉的澳洲大堡礁。 還有,大量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中,造成海水鹼性下降,酸性增加,讓所有甲殼生物的甲殼,難以生長。這種「海洋酸化」現象,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的另一惡果。 我尚未提及海洋的輻射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大量養料和排泄物傾注入海洋,導致海面缺氧而做成的「海洋沙漠化」。總之,人類如果不能拋棄私心,齊心協力拯救海洋,當海洋死亡之時,人類也恐怕難以倖免。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4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7-17 要求完備上網電價配套措施聯署 政府公佈實施太陽能及風能發電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讓香港向前邁出一步。香港作為區內其中一個最發達的城市,為了履行其在《巴黎氣候》協議下的責任,必須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並盡可能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生產潔淨能源。有鑑於此,「350香港」連同其他環保團體於7月15日發起聯署並舉行記者會,促請香港政府統籌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推出以下政策雙關措施: 1. 延長上網電價金額支付期至20年 我們促請政府確保從可再生能源系統獲批准當天起計,上網電價在20年內維持不變,以免削弱投資意欲。 2. 修訂建築物規例 我們促請屋宇署制定清晰指引,以消除在建築物規例下安裝太陽能板合法性的問題,並把太陽能板的高度限制由1.5米調整至足以作為遮蔭之用,令計劃發揮積極作用。 3. 善用公共空間 我們促請政府開放如公園及公共屋邨等較小型場地,供當地社區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並開放較大場地供企業競投發電場的安裝及營運權。 4. 綠色金融配套 我們促請政府提供額外資金支援社區項目,例如資助由非政府組織運作的設施、由當地居民安裝的可再生能源系統、以至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專業培訓,亦可就出售可再生能源證書的收入提供配對資助。 5. 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安裝 我們促請政府就發電容量高於1兆瓦的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安裝制定清晰指引,並可以按回本期低於10年的假設制定上網電價。 有關本聯署的中英對照全文,可以點擊這裏詳細參考。 …
2018-06-30 全球暖化不單是天氣熱 「凍土」融化仲大鑊 原來這些溫度上的警戒線,是跟一種被稱爲「凍土」的地形有關。它們其實是一些凍結了的土壤,而只要溫度夠低,它們往往像岩石般堅固。「凍土」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另一部分處於青藏高原和南美洲南部。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如果地球的升溫超過2度,甚或只是1.5度,這些凍土便會大規模地融化。凍土融化有什麼可怕呢?原來科學家發現,這些凍土包含著大量凍結了的甲烷氣體,而當凍土融化,便會釋出大量甲烷。 原來甲烷的破壞力,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得多,所以當大量甲烷進入大氣層,便會加劇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結果是地球溫度急速上升,使更多凍土融化,釋出更多甲烷。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效應,一旦發生,便一發不可收拾。 現今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是百萬分之410,按照科學家的計算,只要水平超越百萬分之450,地球的升溫便會超過2度,引發災難。二氣化碳水平現正以每年百萬份之3的速率增加,亦即是我們最多只有10多年的時間,阻止全球災難的發生。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30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6-24 未來或要食「人造肉」 李嘉誠都話好 而按照我的看法,以人造肉取代真正的肉類,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我這個預言基於三大理由。第一,是為了避免全球生態環境的崩潰:在過往,大量吃肉只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的一個現象。但到了今天,隨著其他國家也開始富裕起來,對肉食的需求有增無減,但這些國家的總人口較西方的大上四、五倍,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將會不堪設想。相反,大力推廣人造肉,可紓緩這些對環境的壓力。 第二,「人造肉」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由於現代人缺乏運動,大量吃肉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由於脂肪的積聚,心血管病成為大部分發達國家第二殺手,緊隨癌症。吃「人造肉」的話,肉類的脂肪比例和其他有害物質,經人手調整後,相信可大大改善我們的健康。 第三,「人造肉」可改善我們的心靈健康:人類文明發展最值得稱頌的一點,是「愛心」與「共融」。在今天,不少先進國家已認定虐待動物為刑事罪行,但因為要供應大量肉類,我們每天殺生的數量十分驚人,而集約式的飼養亦為動物帶來很大的痛苦。所以,吃人造肉可以大大減少這些「罪孽」,是人類道德成長的「必由之路」。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24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6-03 16連熱竟然小兒科 世紀末全球氣溫熱多5度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不斷濫伐林木,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令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接近一半。而因為溫室效應作用,地球在過去一百年的平均氣溫,上升了接近攝氏1度,這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球暖化危機」。 有人認為,攝氏1度的升溫,何必大驚小怪呢?這樣便大錯特錯。我們不是指日夜之間的溫差,或夏天和冬天之間的溫差,而是全球全年的平均溫度變化。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冰河期和回暖期的交替,涉及的溫度變化只是4至5度,故1度的升溫絕對是不少。 事實勝於雄辯,僅是這1度的變化,已在過去數十年導致五大影響。第一,北極海冰及全球高山上的冰雪急速融化。第二,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致令海平面不斷上升(在過去100年已經超過20厘米)。第三,熱帶氣候不斷向兩極伸展和低地氣候向高山蔓延,結果是生態平衡被受破壞,物種大量消失和細菌病毒變種。第四,海水溫度和酸性不斷增加,海洋生態受破壞,珊瑚和魚類大批死亡。第五,氣候反常和極端天氣的出現愈來愈頻密,其中包括特大的熱浪、山火、暴雨、水災、持續的旱災、以及殺傷力愈來愈大的超級風暴,以致海水倒灌等。 最令人憂慮的是,從1997的《京都議訂書》和2015年的「巴黎協議」至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增無減。聯合國的專家推算,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全球氣溫至本世紀末將較今天的高出5至6度,屆時的情況將不堪設想。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3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5-27 少吃牛救地球 在大氣濃度方面,甲烷其實只有二氧化碳的千分之五左右,但在吸熱的能力方面,若以20年計,甲烷較二氧化碳大108倍,而就算以100年計,也大28倍。顯然,要對抗全球暖化災劫,除了盡快「去碳」,亦要盡力減低甲烷的排放。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在人為的甲烷排放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牲畜的飼養,特別是牛隻的飼養。原因是牛隻在放屁和打飽嗝時,釋放的氣體都包含著甲烷。正因如此,就有了「少吃牛、救地球」這種說法。 按照一些專家的計算,牛隻飼養所做成的全球暖化,幾乎與全球交通運輸所造成的相若;而在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牛隻飼養的耗水量亦是非常奢侈的(大概是豬肉的3倍、係雞肉的4倍)。所以從任何的角度看,少吃牛確實是貫徹環保的行為,重要性比不吃魚翅大得多。 但我們亦須知道,全球暖化的主因是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如果我們不能夠盡快以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潔能源以取締化石燃料,不要說不吃牛肉,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轉為素食,在應對災劫而言都是無補於事的。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5月27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7-01-23 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的《2030+氣候變化行動藍圖》 泰拉政府很早便得悉此事,並對水壩進行了一些小修小補。但專家指出,需要進行的修補必須大上十倍百倍,才可「力挽狂瀾於既倒」。但政府認為,要進行真正有效的修補,必須大幅加稅,還要關閉部分發電設施,這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惹來人民激烈的反對,說不好會導致政府倒台。結果是,政府只是繼續那些小修小補,算是對問題作出了回應。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認為我們能否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呢? 聰明的你當然看出,上述的泰拉就是地球,十萬人民代表了今天地球上的七十四億人,水壩的崩塌代表全球暖化所即將帶來的巨大環境災難,而「裂縫達至兩米」,就是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所列出的「不能讓全球升溫超逾攝氏兩度」的危險警戒線。 寓言跟現實最大的差異,是我們沒有一個單一的地球政府,而是有超過二百個主權國家的政府。這令問題較寓言中的更難解決,因為每個國家都會這樣想:「致力對抗全球暖化要付出很大代價,如果我們認真的做而其他國家敷衍了之,我們不是十分吃虧嗎?」不用說,這便是著名的「公地悲劇」背後的可悲邏輯。 多年前,筆者在《喚醒 69 隻青蛙 — 全球暖化內幕披露》一書之中,更以這樣一個寓言來凸顯形勢的險峻:.『這便有如一群人在一所大宅的客廳中對賭,而賭注是這所大宅的擁有權。這時有人發現大宅的廚房發生了小火,並呼籲各人盡快去救火。但賭桌上的每一個人也不願離開,他們都這樣想:我一旦離開便會輸掉而變得一無所有。不錯,火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只要我再堅持一下並贏了,那時再全力去救火也不遲…。』不用說,這便是全球地緣政治邏輯下的大國爭霸博弈。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才能明白在本文的題目中,筆者為何說《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實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簡單的邏輯是,如果人類在對抗全球暖化這場戰爭中落敗,則所有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自決、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公義、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國際和平等追求,都會成為泡影。 你可能會說,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我們就是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大局。這種想法當然大錯特錯。首先,同樣的邏輯可以應用於紐約、倫敦、柏林、東京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市民身上,以至大家可以什麼也不做,最後齊齊坐以待斃。此外,香港人熱愛民主,而民主的要義,就是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公民責任。試想想,如果我們在選舉期間都基於「多我的一票不多、少我的一票不少」這個“合理”推論而不去投票,民主制度便會迅速崩潰。具體而言,美國便沒有可能出現第一位黑人總統,而香港去年也不可能有27位非建制人士進入立法會而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一個地球儀上看,香港真的渺小得很。但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每一千人就有一個是香港人,而我們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6.2公噸,在二百多個國家中排列70。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是「地球興亡,香港有責」。 有見及此,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政府剛剛發表的《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黃錦星局長今天作的新聞簡報,亦可在以下點看: 這份藍圖既有令人鼓舞之處,也有其不足之處。由筆者與好友成立的「350 香港」組織,將於日後逐一作出分析,並將結果與大家分享。 當然,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有關政策的延續和強化亦是「350 香港」非常關心的一回事。正如我們去年向所有立法會候選人發出「氣候挑戰」一樣,我們會在特首選戰其間,向所有候選人士發出「特首氣候挑戰」,請各位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