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公義復蘇與綠色新政 —「350香港」就「2020地球日」發表之聲明 本年3月24日,「350香港」簽署了一項由數百個國際公民團體共同簽署的聲明:《為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影響提供緩助和復蘇的 5大公義原則》(5 Principles for a Just COVID-19 Relief and Stimulus)。這5大原則是: 必須毫無例外地將所有人的健康置於首位; 必須向受影響的人民提供直接的經濟緩助; 必須集中援助工人和社群,而非企業的高層; 必須為經濟的永續發展打好基礎,並防止類似危機再次出現(其間必須盡快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減至零); 必須增進跨國的人民團結和強化社區,不要讓專權政治膨脹 今天(4月22日)是全球環保運動「地球日」的50周年,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350香港」進一步發出以下強烈的呼籲: 如果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已可令文明社會於短期內停擺,我們可以想見,當全球暖化所引發的巨大生態環境災劫接踵而來之時,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會是何等脆弱?而它們所帶來的衝擊和苦難將會何等嚴重?這次瘟疫令我們深刻了解,「未發生」不等於「不會發生」,是以「350香港」強烈呼籲,我們絕不能「見到棺材才懂得流淚」,而必須防範於未然,及時阻止暖化的趨勢,亦即盡快停止所有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的使用,其間絕無拖延和妥協的餘地。 一直以來,大部分人都以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社會的「如常運作」(business-as-usual),而對抗全球暖化所要求的社會和經濟改革,會帶來我們所承受不了的巨大衝擊,所以是毫不實際也不可取的。但這次瘟疫告訴我們,災難當前,社會的運作原來可以在短期內改弦更張,而天並沒有塌下來。這令我們清楚地看出,對抗暖化所需要的各種政策如開徵碳稅、大力節約能源的使用、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能源開支補助、嚴格執行工業生產的循環再造…,甚至引入肉食稅和進行能源配給等,也不會令「天塌下來」。而比起暖化所會帶來的浩劫,這些都是絕對值得付出的代價。相反,當災難來臨才作出反應,所付的代價(包括人命的代價)將會大上十倍甚至百倍。 過去十數年來,不少學者提出了「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倡議,指出大力推動各種綠色產業,既可挽救環境生態危機,也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而振興經濟和促進社會繁榮,是一種一舉兩得的雙贏政策。這些倡議亦往往包含著消減貧富懸殊和各種社會不公義的舉措,從而創造一個更為穩定和諧的社會。2019年初,一個推動「綠色新政」的議案曾於美國國會被提出,但最後沒有通過。然而,今年4月16日,南韓政府宣布「綠色新政」將會成為國策,並承諾於2050年將碳排放降至零。「350香港」強烈呼籲,這也應該盡快成為香港的政策目標。 在這次瘟疫中,我們固然看到政府的重要性,卻也看到人民的自發性和團結一致的重要。這種群眾的自覺在政府頻頻失誤時起了重要的自我保護作用。在對抗全球暖化的道路上,我們也必須信賴群眾並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群眾的力量,而不是將問題僅僅交託給一班技術官僚。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盡快展開有關問題的全民討論,讓市民對於如何「犧牲短期的利益以保障長遠的利益」達成共識。在政府方面,在積極貫徹「綠色新政」的同時,亦必須好像是次瘟疫期間,定期召開記者會或聽證會,以交待對抗暖化的最新進展。 今天,全世界都熱切希望疫情能夠盡快過去,好讓社會回復正軌。但事實是,自上世紀以來,世界的發展其實一直處於「歪軌」而非「正軌」,而即使疫情消失,如果我們回復到這個「歪軌」之上,人類只會不斷迎來比這次瘟疫更為可怕的災難。我們曾經相信,只要經濟不斷增長,政府可以帶領我們解決各種問題,但無論是金融危機、生態危機和貧富差距不斷增加的道德危機都向我們揭示,單靠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大瘟疫下,香港人選擇相信科學,以集體智慧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克服困難。我們相信,同樣的智慧將於對抗氣候危機時發揮關鍵的作用。 我們深信,趨勢不等於命運,而「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2018-12-22 「350香港」聖誕報「Joy / 災」音?! 1. Global warming’s coming to town 2. 平安夜「去碳版」 3. 萬眾一心齊減碳 除此以外,我們還於23日親自到尖沙咀和紅磡一帶報「災音」,有關片段可以參看我們Youtube 頻道的聖誕報「Joy」音playlist。請大家積極支持本會活動,對抗全球暖化!…
2018-09-06 不要關西沉沒翻版! 350香港反對明日大嶼 近日填海和興建東大嶼都會再惹熱議,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更出口術表明填海是無可避免。為此多個環保團體包括本會、綠嶺行動、環保觸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等,均對東大嶼都會及其他近岸填海工程有保留。 「350香港」聯合創辦人麥永開認為面對氣候變化,香港正就減少碳排放作出多方面的行動,但若在中部水域興建如此大型人工島,只會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完全將現時減碳的效果抵銷;而填海相對於其他供應選項,包括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和修復棕地等,所釋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將以數倍增加。 我們的氣候發言人、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教授亦指,政府提出興建東大嶼都會的建議,未有充份評估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亦質疑在設計造價上未有就預防颱風、風暴潮和暴雨潮的衝擊作全面風險評估。他解釋,現時極端天氣出現得愈來愈頻密,日後50年一遇的大暴雨或可能變成一年一遇,若大量市民居於人工島上,而相信不少人亦會臨海而居,面對風暴的風險會大增。 颱風飛燕導致關西機場癱瘓 日本關西機場出現大型水浸,梁榮武說便是當年填海評估不足所致,未有考慮到今天的極端天氣變化,故若今日填出的東大嶼都會未有做足20、30年後面對更極端氣候時的影響,將面對無可挽救的後果。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亦指出,日前關西機場因颱風而出現水浸及需封閉,反映人工島在面對極端天氣時有一定風險。 有關「350 香港」就東大嶼都會及吐露港填海作公開呼籲全文,可按此瀏覽。 …
2018-08-25 全球風暴潮威脅 海面上升直衝香港維港和另三個區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全球海平面在過去100年已上升逾20厘米。20厘米這個數目看似微不足道,但不要忘記地球近四分之三的面積都是海洋,把這面積乘以20厘米,得出的體積是驚人的。 海平面為何上升?這20厘米的上升,有近三分之二來自海水升溫導致的膨脹,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冰川加速融化,使海水增加。隨著全球繼續暖化和冰川融化加劇,影響將會愈來愈顯著。 海平面現正以每10年2至3厘米的速度上升,按升幅推算,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會再高出20多厘米,但實際情況應會更嚴峻,因為大自然的變化,往往是「非線性」的。 正因如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於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在毫無減排的最差情況下,本世紀末的氣溫會上升4.8度,而海平面或會再高出1米。若這個預測準確,香港沿岸地區會經常被海水淹浸。 然而,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個預測還是偏低。假設格陵蘭的冰融掉,全球海平面會上升7米,而南極所有冰融掉,海平面會上升60米,所以當兩處地方的冰融掉十分之一,全球海平面會上升6.7米,屆時我們只能跟深愛的香港說再見了。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25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8-19 風暴襲港試過死萬人 吐露港填海可能好大鑊 由颱風所引致的風暴潮,主要有兩大因素:第一,是暴風將海水不斷推向陸地而令海水湧上岸;第二,是在接近風眼的區域,強烈的上升氣流形成了一種強力的吸索作用,將整個海平面扯起。這兩個因素加起來導致海水倒灌,再加上打風時的連場大雨,最終出現嚴重的水浸。 還有,如海岸線呈漏斗形狀,由闊至窄,而海床亦明顯地由深至淺,則造成的堆積效應會令海平面上升得更厲害。如果不幸加上天文大潮,結果就會好像一次微型的海嘯,沿岸的建設都會被湧入的海水摧毀。 人口稠密的孟加拉,正是一個典型例子。那裡地勢很低,孟加拉灣更呈漏斗形狀,風暴潮對當地的影響十分嚴重。於1970年,風暴潮奪去50萬孟加拉人的性命,而1991年的風災亦導致近14萬人死亡。 你可能覺得這些悲劇離香港很遙遠,但只要我們看看香港的地圖,會發現吐露港其實亦明顯呈漏斗形狀。跟據歷史記載,1937年的一次風暴潮,在此奪去了1萬1千人的性命,而1962年颱風溫黛,亦在這裡導致127人死亡。說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兩次量度到的水位,均高達 8、9米。 展望未來,風暴潮的威脅只會愈來愈大,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還要在吐露港填海?我建議大家「停一停,諗一諗」。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19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8-18 《左右紅藍綠》節目 面對近期的全球熱浪,我們的召集人李偉才博士早前出席港台節目《左右紅藍綠》,向公衆講解極端天氣和全球暖化之間的關係,我們所面對的困難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大家可以點擊一一下觀看兩集内容: 全球熱浪的謎思?(2018年8月16日) 去碳刻不容緩 (2018年8月17日) 亦可以直接往港台網站該節目網頁觀看。 …
2018-08-04 海洋情況危急 人類都好大鑊 危言聳聽?其實自第二世界大戰後,全球漁穫升了4倍多,但在過去的十多年,即使捕魚科技和規模不斷提升,漁穫不升反跌。何解?因為我們已經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 海洋生態的另一個大災難,是全球暖化令海水不斷升溫,結果是珊瑚無法適應而大批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棲息。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珊瑚礁死亡或頻臨死亡,包括香港人很熟悉的澳洲大堡礁。 還有,大量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中,造成海水鹼性下降,酸性增加,讓所有甲殼生物的甲殼,難以生長。這種「海洋酸化」現象,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的另一惡果。 我尚未提及海洋的輻射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大量養料和排泄物傾注入海洋,導致海面缺氧而做成的「海洋沙漠化」。總之,人類如果不能拋棄私心,齊心協力拯救海洋,當海洋死亡之時,人類也恐怕難以倖免。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8月4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7-17 要求完備上網電價配套措施聯署 政府公佈實施太陽能及風能發電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讓香港向前邁出一步。香港作為區內其中一個最發達的城市,為了履行其在《巴黎氣候》協議下的責任,必須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並盡可能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生產潔淨能源。有鑑於此,「350香港」連同其他環保團體於7月15日發起聯署並舉行記者會,促請香港政府統籌相關政策局及部門推出以下政策雙關措施: 1. 延長上網電價金額支付期至20年 我們促請政府確保從可再生能源系統獲批准當天起計,上網電價在20年內維持不變,以免削弱投資意欲。 2. 修訂建築物規例 我們促請屋宇署制定清晰指引,以消除在建築物規例下安裝太陽能板合法性的問題,並把太陽能板的高度限制由1.5米調整至足以作為遮蔭之用,令計劃發揮積極作用。 3. 善用公共空間 我們促請政府開放如公園及公共屋邨等較小型場地,供當地社區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並開放較大場地供企業競投發電場的安裝及營運權。 4. 綠色金融配套 我們促請政府提供額外資金支援社區項目,例如資助由非政府組織運作的設施、由當地居民安裝的可再生能源系統、以至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專業培訓,亦可就出售可再生能源證書的收入提供配對資助。 5. 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安裝 我們促請政府就發電容量高於1兆瓦的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安裝制定清晰指引,並可以按回本期低於10年的假設制定上網電價。 有關本聯署的中英對照全文,可以點擊這裏詳細參考。 …
2018-06-30 全球暖化不單是天氣熱 「凍土」融化仲大鑊 原來這些溫度上的警戒線,是跟一種被稱爲「凍土」的地形有關。它們其實是一些凍結了的土壤,而只要溫度夠低,它們往往像岩石般堅固。「凍土」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另一部分處於青藏高原和南美洲南部。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如果地球的升溫超過2度,甚或只是1.5度,這些凍土便會大規模地融化。凍土融化有什麼可怕呢?原來科學家發現,這些凍土包含著大量凍結了的甲烷氣體,而當凍土融化,便會釋出大量甲烷。 原來甲烷的破壞力,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得多,所以當大量甲烷進入大氣層,便會加劇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結果是地球溫度急速上升,使更多凍土融化,釋出更多甲烷。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效應,一旦發生,便一發不可收拾。 現今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是百萬分之410,按照科學家的計算,只要水平超越百萬分之450,地球的升溫便會超過2度,引發災難。二氣化碳水平現正以每年百萬份之3的速率增加,亦即是我們最多只有10多年的時間,阻止全球災難的發生。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30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6-24 未來或要食「人造肉」 李嘉誠都話好 而按照我的看法,以人造肉取代真正的肉類,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我這個預言基於三大理由。第一,是為了避免全球生態環境的崩潰:在過往,大量吃肉只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的一個現象。但到了今天,隨著其他國家也開始富裕起來,對肉食的需求有增無減,但這些國家的總人口較西方的大上四、五倍,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將會不堪設想。相反,大力推廣人造肉,可紓緩這些對環境的壓力。 第二,「人造肉」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由於現代人缺乏運動,大量吃肉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由於脂肪的積聚,心血管病成為大部分發達國家第二殺手,緊隨癌症。吃「人造肉」的話,肉類的脂肪比例和其他有害物質,經人手調整後,相信可大大改善我們的健康。 第三,「人造肉」可改善我們的心靈健康:人類文明發展最值得稱頌的一點,是「愛心」與「共融」。在今天,不少先進國家已認定虐待動物為刑事罪行,但因為要供應大量肉類,我們每天殺生的數量十分驚人,而集約式的飼養亦為動物帶來很大的痛苦。所以,吃人造肉可以大大減少這些「罪孽」,是人類道德成長的「必由之路」。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24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