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16連熱竟然小兒科 世紀末全球氣溫熱多5度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不斷濫伐林木,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令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接近一半。而因為溫室效應作用,地球在過去一百年的平均氣溫,上升了接近攝氏1度,這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球暖化危機」。 有人認為,攝氏1度的升溫,何必大驚小怪呢?這樣便大錯特錯。我們不是指日夜之間的溫差,或夏天和冬天之間的溫差,而是全球全年的平均溫度變化。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冰河期和回暖期的交替,涉及的溫度變化只是4至5度,故1度的升溫絕對是不少。 事實勝於雄辯,僅是這1度的變化,已在過去數十年導致五大影響。第一,北極海冰及全球高山上的冰雪急速融化。第二,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致令海平面不斷上升(在過去100年已經超過20厘米)。第三,熱帶氣候不斷向兩極伸展和低地氣候向高山蔓延,結果是生態平衡被受破壞,物種大量消失和細菌病毒變種。第四,海水溫度和酸性不斷增加,海洋生態受破壞,珊瑚和魚類大批死亡。第五,氣候反常和極端天氣的出現愈來愈頻密,其中包括特大的熱浪、山火、暴雨、水災、持續的旱災、以及殺傷力愈來愈大的超級風暴,以致海水倒灌等。 最令人憂慮的是,從1997的《京都議訂書》和2015年的「巴黎協議」至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增無減。聯合國的專家推算,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全球氣溫至本世紀末將較今天的高出5至6度,屆時的情況將不堪設想。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6月3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8-05-27 少吃牛救地球 在大氣濃度方面,甲烷其實只有二氧化碳的千分之五左右,但在吸熱的能力方面,若以20年計,甲烷較二氧化碳大108倍,而就算以100年計,也大28倍。顯然,要對抗全球暖化災劫,除了盡快「去碳」,亦要盡力減低甲烷的排放。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在人為的甲烷排放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牲畜的飼養,特別是牛隻的飼養。原因是牛隻在放屁和打飽嗝時,釋放的氣體都包含著甲烷。正因如此,就有了「少吃牛、救地球」這種說法。 按照一些專家的計算,牛隻飼養所做成的全球暖化,幾乎與全球交通運輸所造成的相若;而在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牛隻飼養的耗水量亦是非常奢侈的(大概是豬肉的3倍、係雞肉的4倍)。所以從任何的角度看,少吃牛確實是貫徹環保的行為,重要性比不吃魚翅大得多。 但我們亦須知道,全球暖化的主因是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如果我們不能夠盡快以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潔能源以取締化石燃料,不要說不吃牛肉,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轉為素食,在應對災劫而言都是無補於事的。 註:以上為本人於壹週刊網站5月27日時事專欄《宇宙迷宮》系列內刊出之內容,原文可按此瀏覽。…
2017-10-19 「350香港」就申訴專員主動調查政府對電動私家車配套設施的規劃及安排的意見 公署指出,這是因為按照2009-10年度的《施政報告》,政府將致力使香港成為亞洲區內電動車最為普及的地方。政府更於往後公布了具體目標,謂至2020年時,期望全港有30% 私家車是電動的;而在新落成的建築物中,私人停車場將有30%的泊車位設有充電裝置。 為了對抗日益嚴峻的全球暖化危機,「350香港」一向支持任何取締「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燃氣)使用的政策,故此,我們完全認同必須將我們的交通運輸系統電動化,而所用電力則需盡快改由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提供。我們歡迎申訴專員公署是次調查,並已經提交由我們的會員戴世材起草、經幹事會通過的有關這項調查的意見,有關文章已在各大網媒刊登,現再附上該件供各位參考。 「350香港」就申訴專員主動調查政府對電動私家車配套設施的規劃及安排的意見 http://world.350.org/350-hong-kong/files/2017/10/Ombudsman-electric-private-vehicle.pdf…
2017-04-26 「350香港」對於新《利潤管制協議》的回應 本會對協議內容加入了「上網電價」和「可再生能源證書」的政策表示歡迎,因為它們有利於「可再生能源」在香港的發展。不過,我們只能視此為回應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決定的一小步。 眾所周知,要有效應對全球氣候災變危機,我們必須盡快大幅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這表示我們必須盡快停用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氣)。這份協議有效期至2033年,卻全然沒有包括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時期表和路線圖,對此我們甚為失望。 我們在此強烈呼籲,政府必須在協議生效期間,強力敦促兩電透過技術革新和區域合作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海浪等),從而盡快減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政府更應盡快釐定「去碳減排」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以履行巴黎氣候峰會所提出的「每五年必須進行減排成效檢討」的責任和義務。 有關該協議內容可參看以下連結: …
2017-04-11 去碳撤資,義不容辭! 大家是否知道,自有準確氣候紀錄的超過150年以來,地球最熱的十五年都出現在 1998年之後?而最熱的一年就是去年?第二則是前年?而第三年則是大前年?此外,你有否留意北極的海冰融化程度在去年破了紀錄?而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已有三分之二因為水溫上升和海水酸化而出現白化和死亡? 情況已經清楚不過,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巨大災難之前,我們這一代是仍然有機會力挽狂瀾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扭轉現今的發展趨勢,今天被我們百般呵護並如珠如寶待之的子女,長大後面對的,將是一個充滿災難、紛亂甚至戰爭的恐怖世界。 如何力挽狂瀾?就是盡快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停止二氣化碳的工業排放(現今的排放量是每年超過三百億噸)。作為平民百姓,除了敦促政府透過政策以「去碳」外(辦法當然是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還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再將金錢投資在化石燃料產業之上。簡單的邏輯是,我們繼續買煤碳、石油和天然氣的股票或相關投資產品的話,便等於合資買一條繩以齊齊上吊自殺。 早於前年( 2015)四月,筆者已經去信給香港大學校長馬菲森、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以及兩所大學的畢業生評議會,促請他們將兩所大學的資金從化石燃料企業撤走。很可惜,兩所大學皆未有積極回應。 失敗乃成功之母。上兩星期,我先後寄出27封掛號信件,分別發給香港九間大學的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見附錄一)、以及學生會會長(見附錄二)。這是今年「去碳撤資」運動的第一炮。下月初,我們將會把他們的回應(或沒有回應)作出總結並公諸於世。 我們的要求太過份了嗎?懇請大家細讀這些信件,看看筆者說的「義不容辭」是否合理吧。 附錄(一)〔以香港大學為例〕 To: Professor the Hon. Arthur K.C. Li, Council Chairman 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A...
2017-03-01 「350香港」對特首參選人和選舉委員發出之「氣候挑戰」 科學家的計算顯示,要達到這個目標,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之前減低至2005年水平的20%,而一個中期的目標,是在2030年減至這個水平的60%或以下。而惟一的辦法,是盡快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在燃燒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其間還必須大力節約能源。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在對抗氣候變化的政策上乏善足陳。去年底,政府終於發表了一份名為《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文件,提出了於2030年將「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今天的6.2噸減至3.3至3.8噸(減幅39%至47%)。(總排放量的減幅還將由人口的變動所決定。)「350香港」一方面對這個頗為進取的目標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卻對如何能夠達至這個目標語焉不詳表示失望,其中特別對文件中沒有提出任何政策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甚感不滿。 要令《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目標得以實現,政府的最高層必須以巨大的勇氣和決心,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果斷和強而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設立強制性數據公布的規定,讓大眾可以定期監察電力公司、政府和各大企業的減排進度。此外,政府還必須透過不懈的公眾宣傳和教育,凝聚市民和各個界別對回應這個巨大挑戰的共識和支持。 大氣層是不分疆界的,在全球氣候災變之下,香港絕不可能獨善其身。眾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無法有效阻止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則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災難,將會令我們追求的所有目標如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社會公義、自然保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和平等成為泡影,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甚至社會秩序崩潰並非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基於上述的考慮,「350香港」於去年(2016)的立法會選舉期間,向所有候選人發出了一項包括14條問題的「氣候挑戰」,而在150份回覆之中,有多項建議獲得超過90% 的支持(包括「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綠色產業」、「制定綠色採購政策」以及2018年兩間電力公司的經營權屆滿時,政序必須將「去碳」作為續約的首要條件等),本會對此感到十分鼓舞。 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350香港」在此強烈呼籲,各位已經宣布參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人士,在他(她)們的政網中必須包括有關的政策網領,以讓市民和選舉委員會參考。為此,「350香港」現向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的所有參選人發出「氣候危機應對問卷」,並懇請他(她)們作出回覆,以讓市民得悉他(她)們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立場,以及一旦當選後所會推行的政策措施。 本會強烈呼籲,選舉委員在投票時,必須考慮參選人對問卷的回應。總的來說,是回應之中是否包括了(1)將如何盡快取締化石燃料在香港的使用?(2)將如何盡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以作取代?以及(3)將如何盡快大幅節約能源的使用?,並以此作為你們進行投票時的重要準則。…
2017-01-23 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的《2030+氣候變化行動藍圖》 泰拉政府很早便得悉此事,並對水壩進行了一些小修小補。但專家指出,需要進行的修補必須大上十倍百倍,才可「力挽狂瀾於既倒」。但政府認為,要進行真正有效的修補,必須大幅加稅,還要關閉部分發電設施,這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惹來人民激烈的反對,說不好會導致政府倒台。結果是,政府只是繼續那些小修小補,算是對問題作出了回應。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認為我們能否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呢? 聰明的你當然看出,上述的泰拉就是地球,十萬人民代表了今天地球上的七十四億人,水壩的崩塌代表全球暖化所即將帶來的巨大環境災難,而「裂縫達至兩米」,就是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所列出的「不能讓全球升溫超逾攝氏兩度」的危險警戒線。 寓言跟現實最大的差異,是我們沒有一個單一的地球政府,而是有超過二百個主權國家的政府。這令問題較寓言中的更難解決,因為每個國家都會這樣想:「致力對抗全球暖化要付出很大代價,如果我們認真的做而其他國家敷衍了之,我們不是十分吃虧嗎?」不用說,這便是著名的「公地悲劇」背後的可悲邏輯。 多年前,筆者在《喚醒 69 隻青蛙 — 全球暖化內幕披露》一書之中,更以這樣一個寓言來凸顯形勢的險峻:.『這便有如一群人在一所大宅的客廳中對賭,而賭注是這所大宅的擁有權。這時有人發現大宅的廚房發生了小火,並呼籲各人盡快去救火。但賭桌上的每一個人也不願離開,他們都這樣想:我一旦離開便會輸掉而變得一無所有。不錯,火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只要我再堅持一下並贏了,那時再全力去救火也不遲…。』不用說,這便是全球地緣政治邏輯下的大國爭霸博弈。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才能明白在本文的題目中,筆者為何說《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實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簡單的邏輯是,如果人類在對抗全球暖化這場戰爭中落敗,則所有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自決、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公義、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國際和平等追求,都會成為泡影。 你可能會說,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我們就是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大局。這種想法當然大錯特錯。首先,同樣的邏輯可以應用於紐約、倫敦、柏林、東京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市民身上,以至大家可以什麼也不做,最後齊齊坐以待斃。此外,香港人熱愛民主,而民主的要義,就是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公民責任。試想想,如果我們在選舉期間都基於「多我的一票不多、少我的一票不少」這個“合理”推論而不去投票,民主制度便會迅速崩潰。具體而言,美國便沒有可能出現第一位黑人總統,而香港去年也不可能有27位非建制人士進入立法會而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一個地球儀上看,香港真的渺小得很。但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每一千人就有一個是香港人,而我們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6.2公噸,在二百多個國家中排列70。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是「地球興亡,香港有責」。 有見及此,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政府剛剛發表的《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黃錦星局長今天作的新聞簡報,亦可在以下點看: 這份藍圖既有令人鼓舞之處,也有其不足之處。由筆者與好友成立的「350 香港」組織,將於日後逐一作出分析,並將結果與大家分享。 當然,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有關政策的延續和強化亦是「350 香港」非常關心的一回事。正如我們去年向所有立法會候選人發出「氣候挑戰」一樣,我們會在特首選戰其間,向所有候選人士發出「特首氣候挑戰」,請各位多加留意。…
2017-01-19 回應施政報告 「350香港」認為新減排目標以人均排放為單位更為科學,亦有助與不同地區比較,但政府2030年的新目標仍無法達至40%的建議總量減排水平。我們重申2030年香港應將目標至少定為降低碳排放總量的40%,但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已表明「政府會在2030 年前逐步以更潔淨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發電」,反映單靠天然氣取代燃煤的減排效果即將見頂,我們強調政府在天然氣取代燃煤以外,必須提出更多額外措施將本地碳排放控制在安全水平。 減排目標換算表 碳強度 碳排放總量 2020年 (現行目標) 50%-60% 19%-30% 2030年 (新目標) 65%-70% 26%-36% 施政報告雖「已預留2億元為政府建築物、場地及社區設施等設置可再生能源設施,同時亦會積極推展多個大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發電)項目。」我們對此表示支持,認同政府主動投資,但有關投資只局限於政府的措施之上,對比兩電未來過百億的天然氣投資更是九牛一毛。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在與電力公司商討新的《管制計劃協議》時,落實以「上網電價」開放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令社會各界均可以自行投資可再生能源之上,方可達至比新減排目標更理想的成效。…
2016-12-20 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運作 政府新聞處早前發放一則名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聞稿,文中除了大力表揚位於新清水灣道的聖言中學作為環保校園的典範,亦提及渠務署轄下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投產。根據政府資料,這個全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由4,2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為廠內隔篩設施、工場、行政大樓、紫外光消毒設施、污泥處理設施等提供電力,滿足廠房約四分一用電需求,約相等於230個家庭一年用電量,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70噸云云。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強烈支持者,「350香港」當然非常樂於見到類似的計劃上馬;我們只是想指出,根據香港綠色建立議會的資料,2014年全港的建築物耗電量約為40,000「十億瓦小時(Gigawatt-hour, GWh)」。 大家若不是念物理或工程的話,可能會被這些單位搞得頭暈眼花,但其實說穿了並不太複雜: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度電」,正式名稱為「千瓦小時(kilowatt-hour, kWh」,也就是等於一個輸出功率為一千瓦的發電機維持最高運作一小時所產生的能量。剛才提到的「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即每年發電110萬個千瓦小時,當中「110萬個一千」剛好就等於十一億,亦即此太陽能發電場每年的發電量太約為1.1GWh…… 至此,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這個號稱最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只佔能我們2014全港建築物耗電量約四萬分之一! 香港要成功減少碳排放,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低碳城市,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