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 香港氣候聯署——全球暖化危機的在地回應 經詳細分析後,所有回應的統計結果已於本月初(2016年9月)在大眾傳媒公告(見下圖)。我們衷心希望,所有作出正面回應的當選議員都會信守承諾,在新一屆立法會中積極推動對抗全球暖化的政策和措施。 與此同時,「350香港」亦聯絡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環保組織,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氣候聯署」。這份聯署的內容,稍後將會上載於環境局的相關網頁。由於不涉及任何機密,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我先在此把它披露,並借此向所有參與聯署的機構表示感激: 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氣候變化的香港應對 — 我們的呼籲我們是多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體。我們都有一個共同信念,就是良好的社會發展,必須建基於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亦深信,人類現時面對的最大危機,不是周期性的經濟衰退或金融動盪,而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異常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崩壞。 眾所周知,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不斷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去年底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指出為了防止巨大環境災難的來臨,我們必須盡快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將地球氣溫的未來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甚至1.5度)之內。會議雖稱「完滿結束」,但事實卻是,即使我們將各國提交的「自願減排承諾」綜合起來,也無法達到「不升逾兩度」這個目標。 形勢是極其嚴峻的。由於大氣層的變化無分國界,所以沒有國家和地區能夠在這個危機當中倖免。作為一個擁有七百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較紐西蘭的人口還要多),香港的「人均收入」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皆與發達國家相約,而外匯儲備更屬世界前列。顯然,在對抗暖化這個問題上,香港實在責無旁貸。 今年六月,政府發起了一項名叫「氣候變化香港行動」的公眾諮詢,雖然我們當中不少已經作出了個別的回應,但為了加強市民大眾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我們決定攜手發出這個聯署聲名。附錄所列出的,是政府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我們不缺乏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真正缺乏的,是解決問題的意志和決心。 有人可能會說,香港怎樣做也無法影響大局,我們對此絕不苟同。按照同樣的邏輯,在任何大型的選舉活動中,個人的一票也同樣無法影響大局。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而不去投票,民主政治便永遠無法體現。 為了我們以及所有子孫後代的福祉,我們必須坐言起行,因為時間已經無多了。 聯署者(按筆劃序): 350香港 (350HK) 低碳亞洲 (Carbon Asia) 城泉 (Urban Spring)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環保觸覺 (Green Sense)...
2016-09-14 南極告急 近年,有關南極的研究引起愈來愈多科學家的關注。因為他們發覺,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為南極帶來很大的變化。其中,變化最多的地方,則是南極西北角的「南極半島」。 在以下的南極地圖中,彩色的地方代表與陸地相連,卻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架」(ice shelf)。我們可以看出,長而尖瘦的南極半島有一個名叫「拉森C」(Larsen C)的冰架。科學家十分憂慮,這個冰架會隨著暖化迅速融化,從而引發全球性的災難。 By Ted Scambo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Attribution 必須指出的是,南極冰層近年的融化程度,大大出乎科學家的意料。因為南極十分寒冷,即使全球氣溫上升8至10度,南極的平均溫度仍會在冰點以下。而按照聯合國專家的推算,至本世紀末,全球升溫最多也「只是」5至6度左右。以此推斷,我們應該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所謂的「平均溫度」只是一個「平均」而已,地球上不同地方的變化,原來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佔地球大部分面積)的溫度變化較小,而高緯度的溫、寒帶地區因為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溫度變化的幅度明顯較大。就以跨越北緯60 至近85度的格陸蘭為例,過去百多年地球平均溫度升了攝氏1度左右,但當地溫度則升了4、5度之多,冰川融化亦較科學家預期的快速得多。 讓我們回到南極洲。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南極半島附近的氣溫,過去數十年來已經上升了2至3度。但你可能會說,那也不用擔心呀,因為平均溫度應該還在冰點以下呢! 但大自然的變化並非我們想像般簡單。無論是大氣層裡的氣流還是海洋裡的洋流,都有從溫暖區域流向寒冷區域的傾向。結果是,南極周邊的冰架不斷受到暖流的上、下夾攻。科學家發現,一些冰層的厚度過去數十年竟然減少了近一半之多。 另一方面,南極夏天的「永晝」令冰層長時間受到太陽的照射,而只要冰面上有少許融化,所形成的水窪會不斷額外吸熱,吸收熱量後會令更多的冰融化,令水窪擴大。透過這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冰層會出現愈來愈大的裂縫。裂縫不斷加深,最後會令冰層瓦解。 上述不只是理論層面的推斷。2002 年1月至3月期間,一個較小的冰架「拉森 B」(就在拉森C旁邊)便出現了令科學家震驚的局部崩塌,有關的冰層厚220米(近70層樓的高度),面積等於香港總面積的1.8倍。研究顯示,「拉森B」的其餘部分,極有可能在十年之內消失。 但最令人擔心還是面積大得多(約為香港面積20倍)的「拉森C」,因為科學家已在其上發現巨大的裂縫。一方面,浮在海面的冰層即使融化也不會令海平面上升;但另一方面,一旦冰架消失,陸地上的冰川將會因為失去阻擋而加速流動出海,而陸地冰層的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按照科學家的估計,拉森C的消失將因此令全球海平面上升10厘米之多。 大自然的警鐘已經響起!如果我們還不立即行動力挽狂瀾,我們的未來實在不堪設想…...
2016-08-21 氣候挑戰Deadline有感 現在香港面對最大的危機,表面上是政治爭拗, 實質是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災變,才是每一個人面對的一個真正危機。 始終政治爭拗,最壞也可移民他鄉解決; 但是氣候災變影響全球,我們無路可逃!解決全球暖化,正是香港人應該一齊奮鬥的目標! 慶幸,在「350香港」的氣候挑戰中,我們明白大部份立法會的候選人,都認同這問題的嚴重,與其放眼於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如我們一齊攜手去解決各人都認同的最大問題-全球暖化,令到香港在可以成為在鄰近地區中,一個低碳生活的示範城市!以至在國際上促進各國解決氣候問題,令香港再成為每一個香港人自豪的國際都會。…
2016-07-23 認識溫室氣體:國際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這些碳足跡資料,可以有幾個方面嘅幫助: 方便每個國家制政策,去處理碳足跡不同濃度的商品,例如,對高濃度的商品加重關稅或者是禁止這些商品進口。從而迫使生產商,在生產過程裏面減少碳排放 。 這個方法類似現在香港電器有能源效益標籤,這個標籤有生產及日常運作時碳排放的數字,方便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面選擇碳足跡比較低的產品。 …
2016-07-23 認識溫室氣體:「碳足跡」 碳足跡其實係指一個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每個過程生產了多少二氧化碳的記錄,例如你去食一包朱古力,係記錄由收集所有朱古力原材料,運送原材料到工廠,製造及包裝,以至由工廠運到你手上的碳排放紀錄。 由以上嘅碳排放紀錄所見,我們的碳排放主要來自非直接的來源,例如消耗品的運輸,而不是直接消耗燃料的。…
2016-07-22 認識溫室氣體:個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選擇低碳食物,如在大自然環境種的菜、少吃肉類等 多選用大型公共交通工具或用非化石燃料的汽車 對於砍伐雨林的企業,應該杯葛他們所有產品。 支持政府對為應對全球暖化的立法及支出。 其實,但難處在於要每一個人都要出力,所以我們要廣傳!…
2016-07-12 認識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生產 當然山火,火山爆發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CO2), 雖然是偶發性,本身是不會大大影響整體大氣的CO2濃度的;可是山火有點不同,因為山火會把大量植物燒去,如果燒掉的植物要二十年才能回復原狀,那麼對地球CO2的影響就有二十年。 人類對全球CO2濃度的增加,主要有兩方面: 1. 增加CO2 的排放。 2. 減低地球把CO2轉化的效率。 自工業革命到現在,人類對能源需求有增無減,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生產能源釋出CO2﹐正是人為增加地球CO2濃度的主要源因,如要減少CO2的排放,莫非只得減少使用能源? 此外,地球人口增加,為了增加糧食產量,食物供應企業以砍伐熱帶雨林或灌木區,去開闢成為耕地及牧場。這種森林化的行為是減低地球把CO2轉化的效率的主因。而且部份企業為了經濟原因,不願花錢保育現有農地,反而以不停砍伐熱帶雨林,更令問題惡化,我們又如何應對? 解決的方法當然是減低碳排放並同時增加碳吸收。…
2016-07-07 認識溫室氣體 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氣層中的水氣(H2O)雖然是‘天然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認為它 的成份並不直接受人類活動所影響 之後我們會續一探討,去理解每一隻氣體增加的原因,及減少的方法,第一隻當然是CO2 !…
2016-05-15 面對人類的滅頂之災,李嘉誠(及所有人)的道德抉擇 在上一篇文章《加拿大火災比你想像中嚴重百倍︰加速凍土融解的惡夢》結尾,筆者指出,香港人透過了股票的投資,多年來已經參與加拿大「油沙」(原本稱 tar sand ,後來為了吸引投資者改稱 oil sand )的「自殺式」開採。筆者何出此言?請大家先看看,以下這篇我於 2014 年首在《信報》專欄所登的一篇文章: 《李嘉誠的道德抉擇》 李嘉誠先生最近召開記者會,提到「外界低估他的身家」其實是十數年前的事,原因是當年的傳媒沒有包括他收購的赫斯基能源。令筆者慨歎的是,留意這項新聞的人當中有多少知道:這間公司正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赫斯基能源公司 (Husky Energies) 過去近十年都在大規模開採加拿大阿伯特省 (Alberta) 的油沙 (oil sands ,以前又稱 tar sands) ,這種開採不但極其破壞環境,而且更令全球暖化危機火上加油。 油沙的開採已將加拿大廣闊的地區從左邊變成右邊的模樣。 眾所周知,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而自十九世紀中葉至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 40% 之多,其中接近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