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直觀的感覺,確實令很多人感到迷惘,尤其是對全球暖化有懷疑或認識不深的朋友,更有可能借來作一道「防火牆」,用以頂住環保人仕日夕呼籲減低碳排放、改變人類活動、救救大自然…等等對自己做成的不爽感受。說實話,如果我們確認氣候變化跟人類行為毫不相干的話,那麼每個人的碳足跡高低、生活方式是否環保等議題,便頓時變得微不足道了。

事實上,氣候專家及學者在評估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的災變時,早已預計到極端反常的天氣將會變得頻繁及不可測。 如果希望深入一點了解背後的科學論據,可参考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 (IPCC) 的第4 及5號報告書。 筆者則想借此機會與大家解構近期的熱門話題 :「極地漩渦」。

首先與大家談談兩組氣候系統:

相信大家對「極地漩渦」(Polar Vortex),這個做成北美各地極度嚴寒的元凶絕不陌生。顧名思義,極地漩渦是在極地附近形成的高空氣旋,漩渦中心是寒冷的北極風, 一般來說,它們只會留在極地。
另一個重要系統是「高空急流」,高空急流是指數條圍繞地球的強而窄的高速氣流帶,距離地面數公里高。其水平長度達上萬公里,寬數百公里,厚數公里。中心風速有時可達每小時200至300公里的偏西風,高空急流的路徑為曲流形狀,曲流的形狀自西向東傳播。高空急流的強度取决於北半球高緯度與中低緯度地區的温差,簡而言之就是: 温差愈大,強度愈高; 温差愈小,強度愈低。

一直以來,由強勁的高空急流形成的曲流(羅斯貝波),自西向東環繞著地球,在冬季扮演了「守龍門」的角色,將寒冷的北極風擋拒於極地(情況類似置於冷氣商場入口與行人路中的風幕)。 但近年隨著北冰洋的海冰大量消失,高反光度的白冰被深藍的海水取代,未能有效反射太陽熱能,導致北冰洋上空的温度提高,令兩地區温差減弱,做成高空急流速度減弱及羅斯貝波組織鬆散,繼而就抑制不住極地漩渦留在北極,當中冷空氣的氣團便很容易地由北極南下直吹到北美洲本土之內。過去幾個月,猶如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嚴冬暴雪、急凍斷流等真實處境,都是由這兩個與全球暖化相關的氣候系統所引發而來的。

著名科學家James Lovelock(最先提出「蓋亞理論」(Gaia Theory)的英國科學家)指出,反映全球暖化的最準確指標並不是氣溫,而是冰雪的融化程度。這是因為氣溫的變化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是海洋的吸熱能力。IPCC去年發表的《第5號報告書》便指出,最新的研究顯示,地球海洋的吸熱作用較先前的估計還要高。這些熱能吸收的一個直接後果,是海冰的迅速融化。過去數十年來,北冰洋海冰的融化於是成為了全球暖化的最佳指標。從以下的圖表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趨勢是持續而顯著的。但氣候變化否定者對此卻避而不談。

greenland_melt_area_plot_tmb從上面短短的文字,要掌握複雜的天氣及系統氣候變化,絕對難窺全豹。 大家可聽聽兩位氣候專家Dr. Jeff MastersDrJennifer Francis 詳盡的解說和電腦模擬動畫即使未能說服反氣候變化論者的質疑,也可充實一己的求知慾,與及對當前的大事件有一較合理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