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表面乃由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所組成。對於水棲生物,全球的海洋、江河、湖泊自是牠們的家。而對於陸地生物,岩石圈的表層便是牠們的家。

雖然透過了高度的適應能力,少數的生物可以在沙漠、冰原和光禿禿的岩石之上堅韌地生存,但對於絕大部分其他生物來說,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是岩石圈上鋪有土壤(soil)的部分。

對於大部分城市人而言,土壤是極其卑微甚至不值一提的東西。這當然大錯特錯。任何曾經務農的人都知道,土壤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可不是嗎?除了水產的食物外,我們所食的任何東西,都是從土壤中培育出來的:植物固然來自土壤,而動物的最終食物來源是植物,因此也可說源自土壤。不用說,土壤的質素直接決定了其上生長的生物有多繁盛,也因此決定了能夠養活多少人。

那麼土壤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而它的質素又由什麼來決定?

一些人以為土壤只不過是岩石受風化後形成的泥沙,這當然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錯,土壤的“母體”是岩石風化後的顆粒,但單單這些礦物顆粒並不構成土壤。雖然世界各地的土壤千差萬別,但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特質,就是在礦物顆粒以外,還包含著大量有機的物質。這些物質既有死物亦有生物。當然,這兒說的“死物” 其實也是由各種生物所製造的。它們包括了生物的排泄物以及死後屍體腐化分解而成的物質,也包括了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根莖、種子、樹葉等部分。至於生物,則包括了各種昆蟲、蠕蟲、真菌和大量的細菌。最後,土壤裡必然還包含著水分,否則上述的生物也無法生存。

在蠕蟲之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是蚯蚓。事實上,蚯蚓是土壤裡的住客也是土壤的製造者。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世界上大部分土壤都是透過蚯蚓的鑽動翻鬆和排泄物的填充,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歲月而慢慢形成的。達爾文便曾經說過,蚯蚓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肥沃的土壤要經歷千百萬年形成,但如果我們不好好地作出保護,卻可以在短時間內被摧毀。過去數百年來,由於人口急增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土地受到了不當的開墾和破壞。其中一個元凶是人們過度砍伐林木,至令土壤失去了樹木根莖的保護。結果,暴雨時土壤會被猛烈的雨水沖刷掉,而在乾旱時土壤龜裂破碎,則很易便會被大風所吹走。全球暖化導致各地出現愈來愈嚴重的暴雨和旱災,上述的土壤摧毀只會愈來愈嚴重。按照科學家的研究,全球每年喪失的土壤達八百億噸,足以覆蓋好像烏克蘭這樣大的國家。

對土壤的另一種摧殘是各種化學污染。土壤本身其實有淨化環境的作用。但假如人類對它的污染超越了它的淨化能力,便會令土壤出現酸化、毒化和充斥著各種重金屬,最後導致寸草不出。而即使可以種出食物,這些食物也會嚴重損害我們的健康。

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土壤的流失和劣化,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如果我們繼續只顧追求短期利益,而不對土壤大力作出保護,到頭來受害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的 “Erosion” 條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il_ero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