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們都可能聽過有人這麼說:「全球暖化不是一個仍然未有定論的科學爭議嗎?」或甚至是:「全球暖化只不過是一些環保份子的危言聳聽罷了。」但如果你已閱讀至此,你應該懂得去問,為什麼對一個如此重大的議題,人們的認識竟然到了今天仍有這麼巨大的差別?

在未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回顧一下:各國政府的高層早於 1997 年,即在日本簽署《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以嘗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於 2009 12 月,各國的領導人 — 包括中國的總理溫家寶和美國的總統奧巴馬 — 皆雲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以商討如何應付氣候變遷這個重大議題。雖然這個會議的結果最後令人十分失望,但請試想想,如果「全球暖化」乃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議」,或甚至是「一個騙局」,難道所有這些領導人都只是「閒來無事」趁機「聚一聚」,抑或他們皆愚昧無知被下面的人蒙騙了?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IPCC)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全球暖化的威脅已不容忽視。有鑑及此,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聯同一班科學家把「末日鐘」的指針撥至非常接近子夜的位置。不久,瑞典的諾貝爾評審團把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IPCC以及多年來為此呼籲奔走的前美國總戈爾(Al Gore)。顯然,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最高領導層都認同「全球暖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那麼為何我們仍然不時聽到「這不過是個騙局」這種言論呢?難道所有這些人都弄錯了,而某些報張的專欄作家比他們更為得悉事實的真相?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看見的,是巨大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種有計劃、有步署的混淆視聽行為。這些集團包括多間富可敵國的跨國石油生產商,也包括其他相關產業如煤電、鋼鐵和汽車等大企業(大家可知全球最大石油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每年收入較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GDP還要大得多?)。這種情況,便有如上世紀的煙草商在科學家發現吸煙會導致肺癌之時,如何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以作出反撲,千方百計(甚至不惜捏造證據)否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一樣。惟一不同的地方,是這次牽涉的利益比上一次的大上十

也不止,因此用以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的資源也比煙草商所調動的龐大得多。(有關煙草商的所作所為,大家可參閱由Philip J. Hilts所寫的《Smoke Screen – The Truth Behind the Smoke Industry Cover-Up》 ,一套有關的電影是Russell Crowe

Al Pacino主現的《The Insider》,港譯《奪命煙幕》。)

事實上,外國不少資深的記者曾經進行過深入的研究調查,發現絕大部份否定全球暖化威脅的言論,其發表者 — 無論是個人還是一些屬「智庫」(think tanks)性質的機構 — 都和一些大石油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一些論者更歸納出一個屢試不爽的「規律」:只要找出「錢從哪裡來」(just follow the money),你便會知道某人為何會發表這樣的言論。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整整八年(2001-2009 年初)的時間裡,帶頭否定全球暖化威脅的不是別人,正是世界上最有權勢而又領導著全球最大排放國的美國總統布殊(George W. Bush)。不少人以為布殊在任時的最大惡行,是以「莫須有」的罪名攻打伊拉克而導致生靈塗炭,以及聽任甚至刺激金融泡沫不斷膨脹而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但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他大力否定全球暖化的威脅,以令人類在對抗這個災變時耽誤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對世界的貽害實更為深重。

可悲的是,布殊雖然已經下了台,但有關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偃旗息鼓。相反,由於奧巴馬打算推動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的發展,這些集團害怕自身的利益受損,於是發起了新的一輪攻勢,以求令到世人繼續相信全球暖化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議」或甚至是「一個騙局」。

面對這些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最高水平的「公關」高手,普羅大眾之感到困惑是不難理解的。更為令人暈頭轉向的,是這些「氣候否認者」(climate deniers)那不斷改變的立場。這些立場包括:

  1. 全球暖化根本沒有發生,而科學家所謂的全球溫度上升,只是測量誤差和數據分析錯誤所引至的錯覺;

  2. 全球暖化確實在發生,但這只是大自然的正常波動的一部分,與人類的活動無關(一些論點更宣稱,隨著波動的方向改變,未來數十年全球將會變得更冷而不是更熱);

  3. 全球暖化確實在發生,而且也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但這實在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令植物更為茂盛和農作物增產,而溫度上升則會令位處溫、寒帶的西方國家更為氣候怡人;

  4. 全球暖化即使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也不值得我們慌張失措。我們要做的,是繼續致力發展經濟,因為只有經濟高度繁榮,我們才可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這些影響;

  5. 全球暖化即使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政府也絕不應該作出任何「激進」的減排措施,因為這些措施會嚴重損害經濟發展,甚至會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一些論者更會苦口婆心地說:而受到最大打擊的將是低下階層的勞苦大眾);

  6. 在致力發展經濟之餘,我們最多要做的,是研究一下採取怎樣的準備措施,以求更好地適應一個暖化了的世界。

留意上述這六種觀點雖然看似順序發展,但它們在社會上的傳播,卻是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雖然有人已在宣揚「只有經濟發展能解決問題」,卻仍然有人在高調地否定全球暖化的真確性,這正是令普羅大眾感到混淆的地方。而不用說,「混淆」正是這些言論背後的最大目的。

然而,巨大利益集團的一些代言人有時也會赤裸裸地露出狐狸尾巴。例如美國著名的右翼智囊團 「美國政策中心」(America Policy Centre)在他們一份向會員發放的通訊中便大聲疾呼:「如果你想保存你們的槍械、財產、子女和上帝,那麼『可持續發展』便是你的敵人!」(If you want to keep your guns, your property, your children, and your God, t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your enemy.)。否定全球暖化最烈的美國參議員詹姆斯‧英霍夫(Senator James Inhofe)曾經公開地宣稱:全球暖化是「有史以來施諸於美國人民身上的最大騙局!」(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the greatest hoax ever perpetrated on the American people. )。而英國一份報張於 2004 更直斥全球暖化之說是「基於一套左翼的、反美的及至反西方的意識形態的全球騙局!」(a global fraud based on a left-wing, anti-American and anti-West ideology)。

美國號稱一個擁有充份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國家,但其中最大的一樁醜聞,是 2002 年由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了多個頂尖科研機構 —包括國家海洋大氣研究所(NOAA)、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國立科學研究所(NSF)— 的研究結果而作出的一份有關氣候變遷的報告,在呈交國會的途中,竟被白宮一名官員 Phil Cooney 大肆竄改。這位由布殊親自任命的官員不單把科學家的所有警告字眼刪掉,還硬生生地加入一些段落,以製造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的假象。這件事後來被記者揭發。而揭發後兩天,這位原本為「美國政策研究所」(一個右翼智庫)的法律顧問的 Cooney 先生旋即離開了白宮,並轉到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出任要職。(詳情可參閱由Mark Bowen所寫的《Censoring Science – Inside the Political Attack of Dr. James Hansen and the Truth of Global Warming 以及由Ross Gelbspan所寫的《Boiling Point: How Politicians, Big Oil and Coal, Journalists, and Activists Have Fueled a Climate Crisis》。)

IPCC 2007 年初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的初稿後不久,另一所右翼的機構「美國企業學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推出了一項獎賞計劃:任何科學家若能指出 IPCC 報告中有不妥的地方,可獲得一萬美元的獎金。同年三月,英國 Channel 4 電視頻道則播出了一套特別攝製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至此大家應該看出,全球暖化絕非環境問題這麼簡單。在本書的後半部我們還將見到,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巨大國際角力和地緣政治上的霸權爭鬥。

為了加深我們對這場鬥爭的認識,以下讓我們看看,「反對派」歷年泡製出來的幾樁所謂「醜聞」,背後究竟是什麼回事。

  1. 曲棍球棒溫度圖事件(Hockey Stick Graph Incident)。1998 年,科學家 Michael E. Mann 和他的同儕透過了樹木的年輪、從冰層鑽取的冰柱、珊瑚遺骸、以及其他的間接證據(術語稱「替代性資料」,proxy data)建立起一幅地球過去一千年的氣溫變化圖表。圖表顯示,這一氣溫雖然包含著不少波動,但自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氣溫作出了遠超過往波幅的急升,以至溫度曲線看起來就像一支曲棍球棒(hockey stick)的弧度。這一圖表後來被收錄在 IPCC 2001 年發表的《第三號報告書》,並成了全球暖化的關鍵證據之一。然而,有人認為 Michael Mann 所用的數據與研究方法可能存著問題,因此結果值得存疑。反對派不用說立即按此大造文章,並宣稱科學家捏造證據以欺騙世人。但結果嘛?經過了多番的核實分析,科學界的結論是:好像曲棍球棒弧度般上升的溫度趨勢是真確無疑的。其中最權威的判決,來自美國科學界地位最為崇高的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 2006 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報告不單支持 Micahel Mann 所作的結論,更指出不少科學家透過了不同的方法和資料來源,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你道反對派會就此罷手,對嗎?你可大錯特錯了。反對派最厲害的技倆,便是無視於科學界的任何澄清,而繼續散播「科學家蒙騙世人」的「醜聞」。事實上,筆者執筆的此刻(2010 年下旬),放在我面前的便是一部反對派剛出版的新書:The Hockey Stick Illusion (曲棍球棒的幻象)。面對這些做法,科學界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1. 《恐懼之邦》事件(State of Fear Incident)。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這部科幻猛片吧。它的原著小說作者,是有「科技驚慄小說之父」之稱的米高‧克賴頓(Michael Crichton)。克氏已於 2008 11 月離世,但他於 2004 年出版的一部小說 State of Fear(台灣譯本名為《恐懼之邦》,而大陸譯本則名為《恐懼狀態》,其實兩種譯法都成,這正是小說名稱中 “state” 一字的巧妙之處),卻曾經引起了反對派的高度重視。克賴頓不單獲邀在美國國會作證,更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邀請前赴白宮共聚。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小說所描繪的,是一班「環保恐怖份子」為了向世人證明他們的警告屬實,竟不惜刻意製造一場人為的環境大災難;而一些科學家則為了獲得巨額的研究經費,亦不惜的竄改資料捏造證據,以製造一種「大難將至」的假象。為了支持他的「全球暖化是個騙局」的觀點,克氏更於書末羅列了大量的資料和參考文獻。正是這種言之鑿鑿的論證,引來了反對派的垂青。可大家只要稍為想一想,美國有這麼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卻竟然邀請一個小說家往國會作證,這場鬧劇揭示了事情已發展到一個多麼荒謬的地步。(但不幸的是,不少美國的民眾已備受小說中的觀點所影響。)

  1. 氣候門事件(Climategate Incident)。《京都議訂書》的有效期將於 2015 年終結,而於 2009 12 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是研究如何延續這項協議的一個極重要會議。然而,就在會議召開的前夕,爆出了所謂「氣候門事件」。事緣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的氣候研究組(Climate Research Unit)的電腦被「黑客」入侵,數千個電郵通訊及大量的文件外泄,而取得這些資料的人則聲稱,這些電郵和文件足以證明,科學家編造事實而把全球暖化的危機大大誇張了。一時間全世界的傳媒爭相報導,世人又一次被引導至懷疑的道路之上。但事實的真相是怎樣呢?經過了多個各自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的深入調查,發現有關的科學家在專業操守方面雖然確實出現了問題,但有關「作假」的指控則非屬實。到最後,即使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份傾向保守的刊物也聲稱:這是徹頭徹尾的一趟抹黑行動,是一件刻意捏造出來的「假醜聞」。但問題是,又有多少人會留意到事件如何「收場」呢?人們只會記著這是一場醜聞,而反對派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事件之被稱作「氣候門」,是泡製這事的人想大眾聯想到逼使美國總統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醜聞。)

  1. 冰川門事件(Glaciergate Incident)。差不多與上述事件同時發生的,是有關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於何時消失的錯誤引述。事緣在 IPCC AR4 之中,曾經提到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不斷的話,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有近八成會於 2035 年消失。其實,研究這個課題的一些印度學者對這個結論早有存疑,而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的前夕,有人揭露這個預測的年份乃來自一個名叫 Syed Hasnain 的科學家。但問題是,這只是他個人的一項初步推斷,嚴格的論證從來沒有在「經歷同儕評審」(peer-reviewed)的學術期刊中發表過。在了解過情況之後, IPCC 對於他們沒有依足既定程序辦事,以至把一些未經嚴格審核的資料納入報告之中,作出了公開的道歉。在反對派的眼中,這毋疑是一場「漂亮的勝仗」,但問題是,科學界皆認為這項失誤並沒有動搖 IPCC 的主要立論。不少科學家更指出,縱使 2035 是一個過早的預測,假設全球暖化繼續惡化下去的話,還未到本世紀末,冰川的大幅消融必會對印度、中國和周邊不少國家的水資源帶來嚴重的影響。

  1. 論文統計事件(The Benny Peiser Incident)。2004 年,科學家 Naomi Orsekes 進行了一項深入的文獻調查,目的是找出科學界對全球暖化這個課題是否仍然存在著重大的爭議。她翻閱了自 1993 年至 2003 年期間所發表的一千份經歷同儕評審的學術論文,發現基本上沒有一篇質疑全球暖化正在發生這個事實。論文之間當然有所爭辯,但爭辯的都是一些相對較為細節的科學觀點,而非全球暖化這個現象本身。這項統計結果發表不久,一位名叫 Benny Peiser 的社會學家也進行了一趟相類似的研究,並聲稱獲得頗為不同的結果。但經歷了多番的爭議和資料審核之後, Peiser 最後承認他的調查有問題而撤回他的結論。

但我們再一次要問的是,在普羅大眾之中,有多少人會對上述的情況有真正的了解呢?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過去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當中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一個嚴重問題」的比例最高。2010 3 月,亦即所謂「氣候門事件」發生不久,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op poll)顯示,認為全球暖化問題被遠為誇大的人由 2008 年的 35% 大幅增加至 48%,這說明了否定者混淆視聽的策略十分成功,也解釋了奧巴馬銳意推動的「綠色經濟」政策為何舉步維艱。

2007 8 月,美國的《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封面故事名為〈關於否定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Denial)。其內對我們所面對的情況作出了很好的總結:「這場由御用學者、鼓吹自由市場的智囊團、以及工業集團所精心策劃的、資源充沛的宣傳運動,已在普羅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過程中,成功地製造了一團使人不知所措的迷霧。」(既諷刺又可悲的是,在刊登了這篇專題之後不久,《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猛烈批評這篇專題的文章,論旨是專題的觀點過於偏面並有誤導之嫌…)

全球暖化這個問題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請大家睜開眼睛看清事實的真相,不要變了邪惡勢力的幫兇。

註:本文改寫自筆者於2011年出版的《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