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去碳撤資,義不容辭! 大家是否知道,自有準確氣候紀錄的超過150年以來,地球最熱的十五年都出現在 1998年之後?而最熱的一年就是去年?第二則是前年?而第三年則是大前年?此外,你有否留意北極的海冰融化程度在去年破了紀錄?而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已有三分之二因為水溫上升和海水酸化而出現白化和死亡? 情況已經清楚不過,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巨大災難之前,我們這一代是仍然有機會力挽狂瀾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扭轉現今的發展趨勢,今天被我們百般呵護並如珠如寶待之的子女,長大後面對的,將是一個充滿災難、紛亂甚至戰爭的恐怖世界。 如何力挽狂瀾?就是盡快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停止二氣化碳的工業排放(現今的排放量是每年超過三百億噸)。作為平民百姓,除了敦促政府透過政策以「去碳」外(辦法當然是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還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再將金錢投資在化石燃料產業之上。簡單的邏輯是,我們繼續買煤碳、石油和天然氣的股票或相關投資產品的話,便等於合資買一條繩以齊齊上吊自殺。 早於前年( 2015)四月,筆者已經去信給香港大學校長馬菲森、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以及兩所大學的畢業生評議會,促請他們將兩所大學的資金從化石燃料企業撤走。很可惜,兩所大學皆未有積極回應。 失敗乃成功之母。上兩星期,我先後寄出27封掛號信件,分別發給香港九間大學的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見附錄一)、以及學生會會長(見附錄二)。這是今年「去碳撤資」運動的第一炮。下月初,我們將會把他們的回應(或沒有回應)作出總結並公諸於世。 我們的要求太過份了嗎?懇請大家細讀這些信件,看看筆者說的「義不容辭」是否合理吧。 附錄(一)〔以香港大學為例〕 To: Professor the Hon. Arthur K.C. Li, Council Chairman 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A...
2017-04-06 「350香港」去北極——支持我們! 與此同時,愛爾蘭人Diarmuid O’Shea和他的芬蘭籍太太Elina Makilammi將會於4月初參加「北極馬拉松」,並希望能夠藉此活動支持我們的氣候變化工作。為此他們慷慨仗義地為我們建立了一個GoFundMe籌款網頁,為我們的組織籌款。此外,他們還會把我們的旗幟在北極展示,以喚起人們對此議題的關注。 我們謹此呼籲 大家往這裡捐助支持兩位熱心人士與及這麼有意思的活動,讓我們把籌得的款項繼續用作宣傳氣候變化之用。最後,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向兩位運動員衷心致意,同時多謝各位對「350香港」的支持!…
2017-03-01 「350香港」對特首參選人和選舉委員發出之「氣候挑戰」 科學家的計算顯示,要達到這個目標,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之前減低至2005年水平的20%,而一個中期的目標,是在2030年減至這個水平的60%或以下。而惟一的辦法,是盡快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在燃燒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其間還必須大力節約能源。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在對抗氣候變化的政策上乏善足陳。去年底,政府終於發表了一份名為《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文件,提出了於2030年將「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今天的6.2噸減至3.3至3.8噸(減幅39%至47%)。(總排放量的減幅還將由人口的變動所決定。)「350香港」一方面對這個頗為進取的目標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卻對如何能夠達至這個目標語焉不詳表示失望,其中特別對文件中沒有提出任何政策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甚感不滿。 要令《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目標得以實現,政府的最高層必須以巨大的勇氣和決心,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果斷和強而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設立強制性數據公布的規定,讓大眾可以定期監察電力公司、政府和各大企業的減排進度。此外,政府還必須透過不懈的公眾宣傳和教育,凝聚市民和各個界別對回應這個巨大挑戰的共識和支持。 大氣層是不分疆界的,在全球氣候災變之下,香港絕不可能獨善其身。眾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無法有效阻止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則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災難,將會令我們追求的所有目標如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社會公義、自然保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和平等成為泡影,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甚至社會秩序崩潰並非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基於上述的考慮,「350香港」於去年(2016)的立法會選舉期間,向所有候選人發出了一項包括14條問題的「氣候挑戰」,而在150份回覆之中,有多項建議獲得超過90% 的支持(包括「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綠色產業」、「制定綠色採購政策」以及2018年兩間電力公司的經營權屆滿時,政序必須將「去碳」作為續約的首要條件等),本會對此感到十分鼓舞。 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350香港」在此強烈呼籲,各位已經宣布參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人士,在他(她)們的政網中必須包括有關的政策網領,以讓市民和選舉委員會參考。為此,「350香港」現向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的所有參選人發出「氣候危機應對問卷」,並懇請他(她)們作出回覆,以讓市民得悉他(她)們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立場,以及一旦當選後所會推行的政策措施。 本會強烈呼籲,選舉委員在投票時,必須考慮參選人對問卷的回應。總的來說,是回應之中是否包括了(1)將如何盡快取締化石燃料在香港的使用?(2)將如何盡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以作取代?以及(3)將如何盡快大幅節約能源的使用?,並以此作為你們進行投票時的重要準則。…
2017-01-23 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的《2030+氣候變化行動藍圖》 泰拉政府很早便得悉此事,並對水壩進行了一些小修小補。但專家指出,需要進行的修補必須大上十倍百倍,才可「力挽狂瀾於既倒」。但政府認為,要進行真正有效的修補,必須大幅加稅,還要關閉部分發電設施,這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惹來人民激烈的反對,說不好會導致政府倒台。結果是,政府只是繼續那些小修小補,算是對問題作出了回應。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認為我們能否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呢? 聰明的你當然看出,上述的泰拉就是地球,十萬人民代表了今天地球上的七十四億人,水壩的崩塌代表全球暖化所即將帶來的巨大環境災難,而「裂縫達至兩米」,就是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所列出的「不能讓全球升溫超逾攝氏兩度」的危險警戒線。 寓言跟現實最大的差異,是我們沒有一個單一的地球政府,而是有超過二百個主權國家的政府。這令問題較寓言中的更難解決,因為每個國家都會這樣想:「致力對抗全球暖化要付出很大代價,如果我們認真的做而其他國家敷衍了之,我們不是十分吃虧嗎?」不用說,這便是著名的「公地悲劇」背後的可悲邏輯。 多年前,筆者在《喚醒 69 隻青蛙 — 全球暖化內幕披露》一書之中,更以這樣一個寓言來凸顯形勢的險峻:.『這便有如一群人在一所大宅的客廳中對賭,而賭注是這所大宅的擁有權。這時有人發現大宅的廚房發生了小火,並呼籲各人盡快去救火。但賭桌上的每一個人也不願離開,他們都這樣想:我一旦離開便會輸掉而變得一無所有。不錯,火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只要我再堅持一下並贏了,那時再全力去救火也不遲…。』不用說,這便是全球地緣政治邏輯下的大國爭霸博弈。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才能明白在本文的題目中,筆者為何說《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實較特首選戰重要百倍。簡單的邏輯是,如果人類在對抗全球暖化這場戰爭中落敗,則所有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自決、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公義、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國際和平等追求,都會成為泡影。 你可能會說,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我們就是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大局。這種想法當然大錯特錯。首先,同樣的邏輯可以應用於紐約、倫敦、柏林、東京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市民身上,以至大家可以什麼也不做,最後齊齊坐以待斃。此外,香港人熱愛民主,而民主的要義,就是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公民責任。試想想,如果我們在選舉期間都基於「多我的一票不多、少我的一票不少」這個“合理”推論而不去投票,民主制度便會迅速崩潰。具體而言,美國便沒有可能出現第一位黑人總統,而香港去年也不可能有27位非建制人士進入立法會而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一個地球儀上看,香港真的渺小得很。但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每一千人就有一個是香港人,而我們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6.2公噸,在二百多個國家中排列70。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是「地球興亡,香港有責」。 有見及此,我強烈建議大家看看政府剛剛發表的《2030+ 氣候變化行動藍圖》。黃錦星局長今天作的新聞簡報,亦可在以下點看: 這份藍圖既有令人鼓舞之處,也有其不足之處。由筆者與好友成立的「350 香港」組織,將於日後逐一作出分析,並將結果與大家分享。 當然,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有關政策的延續和強化亦是「350 香港」非常關心的一回事。正如我們去年向所有立法會候選人發出「氣候挑戰」一樣,我們會在特首選戰其間,向所有候選人士發出「特首氣候挑戰」,請各位多加留意。…
2017-01-19 回應施政報告 「350香港」認為新減排目標以人均排放為單位更為科學,亦有助與不同地區比較,但政府2030年的新目標仍無法達至40%的建議總量減排水平。我們重申2030年香港應將目標至少定為降低碳排放總量的40%,但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已表明「政府會在2030 年前逐步以更潔淨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發電」,反映單靠天然氣取代燃煤的減排效果即將見頂,我們強調政府在天然氣取代燃煤以外,必須提出更多額外措施將本地碳排放控制在安全水平。 減排目標換算表 碳強度 碳排放總量 2020年 (現行目標) 50%-60% 19%-30% 2030年 (新目標) 65%-70% 26%-36% 施政報告雖「已預留2億元為政府建築物、場地及社區設施等設置可再生能源設施,同時亦會積極推展多個大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發電)項目。」我們對此表示支持,認同政府主動投資,但有關投資只局限於政府的措施之上,對比兩電未來過百億的天然氣投資更是九牛一毛。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在與電力公司商討新的《管制計劃協議》時,落實以「上網電價」開放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令社會各界均可以自行投資可再生能源之上,方可達至比新減排目標更理想的成效。…
2017-01-08 「力挽狂瀾.對抗氣候危機」《多災凶年》放映及討論順利舉行! 以探討全球暖化危機為主題、榮獲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或紀實系列」大奬的《多災凶年》(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 於2016年攝製第二輯,其中一集探討了中國和香港地區正如何對抗全球暖化危機,並拍攝了「350香港」於7月31日在尖沙咀海濱舉行、針對立法會競選候選人的「氣候挑戰」活動狀況。該集主持人著名影星薛歌妮韋花 (Sigourney Weaver) 當日亦有現身遊行,並作了簡短的演說。 是次活動十分成功,出席的人數接近三百人,除了普羅市民外,還包括了多個環保團體的代表,以及關心這個議題的大學學者。在映後座談中,三位嘉賓講者都對這個關乎人類前途的重大議題發表了獨特的見解,而在台下發問環節,眾多參與者皆踴躍發言。即使活動結束時已近傍晚七時,但眾多到訪的記者都沒有放過對嘉賓進行訪問的機會。 黃局長於放映前的致詞,與及各嘉賓於映後談的片段,已經上載至「350香港」的Youtube頻道中,錯過是次活動的朋友可以按此重溫。 …
2016-12-23 Assets pledged to fossil fuel divestment surpass US$ 5 TRILL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DivestInvest report that was just released in December,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committing to divestment from fossil fuel have reached a total asset...
2016-12-20 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運作 政府新聞處早前發放一則名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聞稿,文中除了大力表揚位於新清水灣道的聖言中學作為環保校園的典範,亦提及渠務署轄下小濠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正式投產。根據政府資料,這個全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由4,2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組成,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為廠內隔篩設施、工場、行政大樓、紫外光消毒設施、污泥處理設施等提供電力,滿足廠房約四分一用電需求,約相等於230個家庭一年用電量,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70噸云云。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強烈支持者,「350香港」當然非常樂於見到類似的計劃上馬;我們只是想指出,根據香港綠色建立議會的資料,2014年全港的建築物耗電量約為40,000「十億瓦小時(Gigawatt-hour, GWh)」。 大家若不是念物理或工程的話,可能會被這些單位搞得頭暈眼花,但其實說穿了並不太複雜: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度電」,正式名稱為「千瓦小時(kilowatt-hour, kWh」,也就是等於一個輸出功率為一千瓦的發電機維持最高運作一小時所產生的能量。剛才提到的「每年發電量可達110萬度」,即每年發電110萬個千瓦小時,當中「110萬個一千」剛好就等於十一億,亦即此太陽能發電場每年的發電量太約為1.1GWh…… 至此,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這個號稱最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只佔能我們2014全港建築物耗電量約四萬分之一! 香港要成功減少碳排放,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低碳城市,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2016-12-14 「350香港」接受無綫新聞訪問 我們認為就算兩電明年不加電費,隨著未來增加使用較昂貴的天然氣,電費肯定大幅上漲;關鍵在於當局如何在於2019年新一份利潤管制協議制訂時,能否確立兩電未來可以收取多少准許利潤。現時的准許利潤回報率是百分之9.9,政府建議新一份下降至百分之6至8;「350香港」認為當局應「叫價」百分之6或以下,同時維持可再生能源的利潤回報率,以鼓勵電力公司發展可再生能源。 有關報導內容可於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