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再生能源工作坊
《絕望真相2》電影特別優先場及映後談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憑借《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一片,令全人類關注全球暖化帶來的嚴重後果,該電影獲頒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亦為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及戈爾帶來了2007諾貝爾和平奬。10年後,戈爾依舊積極為環保而努力,不但培養人才,並促進制各國制定全球環境政策。
戈爾的最新影片《絕望真相2》(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為觀眾展示當前人類正在經歷的能源變革,進一步探討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的背景下氣候變化挑戰,從可持續革命角度入手,呈現目前環保科技為我們帶來的希望。本片給予民眾希望,讓大家看到努力所獲得的回報,並給予觀眾一點功課,告訴大家每個人都可以做些事情來共同解決環保危機。
爲了宣揚氣候變化的信息,「350香港」和HKU Sustainability Office合作,於9月12日假又一城電影院舉辦了此紀錄片的特別優先場,並邀請了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先生作特別嘉賓,連同其他環團代表與大家一起分享電影内容。


…
香港(所有)大學,去碳撤資,義不容辭!
什麼是「去碳撤資」?讓我在此作簡單的解釋。
大家是否知道,自有準確氣候紀錄的近 150 年以來,地球最熱的十五年都出現在 1998 年之後?而最熱的一年就是去年?第二則是前年?而第三年則是大前年?此外,大家可知北冰洋海冰融化的速度已經遠超科學家的預期,去年融化更是破了歷來紀錄?而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已有三分之二因為水溫上升和海水酸化而出現白化和死亡,從而嚴重影響海洋的生態?
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明確指出,要阻止巨大災難的發生,我們必須將全球的升溫限制在攝氏 2 度之內。但科學家的計算顯示,如果我們繼續今天的經濟發展模式,至本世紀下半葉,全球的升溫將達 5 、 6 度之多,而陸地上的冰雪融化流入海中,會令全球的海平面上升達一米或更多。
情況已經清楚不過,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巨大災難之前,我們這一代是仍然有機會力挽狂瀾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扭轉現今的發展趨勢,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災難、紛亂甚至戰爭的恐怖世界。
如何力挽狂瀾?就是盡快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停止二氣化碳的工業排放(現今的排放量是每年超過三百億噸)。作為平民百姓,除了敦促政府透過政策以「去碳」外(辦法當然是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還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再將金錢投資在化石燃料產業之上。簡單的邏輯是,我們繼續買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股票或相關投資產品的話,便等於合資買一條繩以齊齊上吊自殺。
早於前年4月,筆者已經去信給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以及兩所大學的畢業生評議會,促請他們將兩所大學的資金從化石燃料企業撤走。很可惜,兩所大學皆未有作出積極回應。同年9月,我們於巴黎氣候峰會的前夕舉辦了香港歷來第一次「氣候大遊行」。去年7月和今年初,我們亦先後提出了分別針對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的「氣候挑戰」。
到了今年4月初,我再次寄出了 27 封掛號信件,對象是香港九間大學的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以及學生會會長,目的是要求全港大學「去碳撤資」。迄今為止,我們已收到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和教育大學的回覆,其中以馬斐森教授和沈祖堯教授的親自回答最令人鼓舞。兩人皆謂大學當局正認真考慮「去碳撤資」的可能性。各位可在此參看致香港大學的有關信件,懇請花點時間閱讀,以了解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
至於世界各地所進行的「全球撤資總動員」活動,大家可往這裡了解。
去碳撤資,義不容辭!
大家是否知道,自有準確氣候紀錄的超過150年以來,地球最熱的十五年都出現在 1998年之後?而最熱的一年就是去年?第二則是前年?而第三年則是大前年?此外,你有否留意北極的海冰融化程度在去年破了紀錄?而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已有三分之二因為水溫上升和海水酸化而出現白化和死亡?
情況已經清楚不過,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巨大災難之前,我們這一代是仍然有機會力挽狂瀾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扭轉現今的發展趨勢,今天被我們百般呵護並如珠如寶待之的子女,長大後面對的,將是一個充滿災難、紛亂甚至戰爭的恐怖世界。
如何力挽狂瀾?就是盡快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停止二氣化碳的工業排放(現今的排放量是每年超過三百億噸)。作為平民百姓,除了敦促政府透過政策以「去碳」外(辦法當然是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還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再將金錢投資在化石燃料產業之上。簡單的邏輯是,我們繼續買煤碳、石油和天然氣的股票或相關投資產品的話,便等於合資買一條繩以齊齊上吊自殺。
早於前年( 2015)四月,筆者已經去信給香港大學校長馬菲森、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以及兩所大學的畢業生評議會,促請他們將兩所大學的資金從化石燃料企業撤走。很可惜,兩所大學皆未有積極回應。
失敗乃成功之母。上兩星期,我先後寄出27封掛號信件,分別發給香港九間大學的校長、校務委員會主席(見附錄一)、以及學生會會長(見附錄二)。這是今年「去碳撤資」運動的第一炮。下月初,我們將會把他們的回應(或沒有回應)作出總結並公諸於世。
我們的要求太過份了嗎?懇請大家細讀這些信件,看看筆者說的「義不容辭」是否合理吧。
附錄(一)〔以香港大學為例〕
To:
Professor the Hon. Arthur K.C. Li, Council Chairman
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A Call for the Divestment of All Funds from the Fossil Fuel Industry by All Universities …
「350香港」去北極——支持我們!
與此同時,愛爾蘭人Diarmuid O’Shea和他的芬蘭籍太太Elina Makilammi將會於4月初參加「北極馬拉松」,並希望能夠藉此活動支持我們的氣候變化工作。為此他們慷慨仗義地為我們建立了一個GoFundMe籌款網頁,為我們的組織籌款。此外,他們還會把我們的旗幟在北極展示,以喚起人們對此議題的關注。
我們謹此呼籲 大家往這裡捐助支持兩位熱心人士與及這麼有意思的活動,讓我們把籌得的款項繼續用作宣傳氣候變化之用。最後,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向兩位運動員衷心致意,同時多謝各位對「350香港」的支持!…
「350香港」對特首參選人和選舉委員發出之「氣候挑戰」
科學家的計算顯示,要達到這個目標,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之前減低至2005年水平的20%,而一個中期的目標,是在2030年減至這個水平的60%或以下。而惟一的辦法,是盡快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在燃燒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其間還必須大力節約能源。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在對抗氣候變化的政策上乏善足陳。去年底,政府終於發表了一份名為《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文件,提出了於2030年將「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今天的6.2噸減至3.3至3.8噸(減幅39%至47%)。(總排放量的減幅還將由人口的變動所決定。)「350香港」一方面對這個頗為進取的目標表示肯定,另一方面卻對如何能夠達至這個目標語焉不詳表示失望,其中特別對文件中沒有提出任何政策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甚感不滿。
要令《2030+ 氣候行動香港藍圖》的目標得以實現,政府的最高層必須以巨大的勇氣和決心,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果斷和強而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設立強制性數據公布的規定,讓大眾可以定期監察電力公司、政府和各大企業的減排進度。此外,政府還必須透過不懈的公眾宣傳和教育,凝聚市民和各個界別對回應這個巨大挑戰的共識和支持。
大氣層是不分疆界的,在全球氣候災變之下,香港絕不可能獨善其身。眾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如果我們無法有效阻止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暖化,則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災難,將會令我們追求的所有目標如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社會公義、自然保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和平等成為泡影,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甚至社會秩序崩潰並非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基於上述的考慮,「350香港」於去年(2016)的立法會選舉期間,向所有候選人發出了一項包括14條問題的「氣候挑戰」,而在150份回覆之中,有多項建議獲得超過90% 的支持(包括「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綠色產業」、「制定綠色採購政策」以及2018年兩間電力公司的經營權屆滿時,政序必須將「去碳」作為續約的首要條件等),本會對此感到十分鼓舞。
由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350香港」在此強烈呼籲,各位已經宣布參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人士,在他(她)們的政網中必須包括有關的政策網領,以讓市民和選舉委員會參考。為此,「350香港」現向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的所有參選人發出「氣候危機應對問卷」,並懇請他(她)們作出回覆,以讓市民得悉他(她)們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立場,以及一旦當選後所會推行的政策措施。
本會強烈呼籲,選舉委員在投票時,必須考慮參選人對問卷的回應。總的來說,是回應之中是否包括了(1)將如何盡快取締化石燃料在香港的使用?(2)將如何盡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以作取代?以及(3)將如何盡快大幅節約能源的使用?,並以此作為你們進行投票時的重要準則。…
「力挽狂瀾.對抗氣候危機」《多災凶年》放映及討論順利舉行!
以探討全球暖化危機為主題、榮獲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或紀實系列」大奬的《多災凶年》(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 於2016年攝製第二輯,其中一集探討了中國和香港地區正如何對抗全球暖化危機,並拍攝了「350香港」於7月31日在尖沙咀海濱舉行、針對立法會競選候選人的「氣候挑戰」活動狀況。該集主持人著名影星薛歌妮韋花 (Sigourney Weaver) 當日亦有現身遊行,並作了簡短的演說。
是次活動十分成功,出席的人數接近三百人,除了普羅市民外,還包括了多個環保團體的代表,以及關心這個議題的大學學者。在映後座談中,三位嘉賓講者都對這個關乎人類前途的重大議題發表了獨特的見解,而在台下發問環節,眾多參與者皆踴躍發言。即使活動結束時已近傍晚七時,但眾多到訪的記者都沒有放過對嘉賓進行訪問的機會。
黃局長於放映前的致詞,與及各嘉賓於映後談的片段,已經上載至「350香港」的Youtube頻道中,錯過是次活動的朋友可以按此重溫。
…
香港氣候聯署——全球暖化危機的在地回應
經詳細分析後,所有回應的統計結果已於本月初(2016年9月)在大眾傳媒公告(見下圖)。我們衷心希望,所有作出正面回應的當選議員都會信守承諾,在新一屆立法會中積極推動對抗全球暖化的政策和措施。
與此同時,「350香港」亦聯絡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環保組織,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氣候聯署」。這份聯署的內容,稍後將會上載於環境局的相關網頁。由於不涉及任何機密,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我先在此把它披露,並借此向所有參與聯署的機構表示感激:
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氣候變化的香港應對 — 我們的呼籲我們是多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體。我們都有一個共同信念,就是良好的社會發展,必須建基於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亦深信,人類現時面對的最大危機,不是周期性的經濟衰退或金融動盪,而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異常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崩壞。
眾所周知,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不斷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去年底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指出為了防止巨大環境災難的來臨,我們必須盡快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將地球氣溫的未來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甚至1.5度)之內。會議雖稱「完滿結束」,但事實卻是,即使我們將各國提交的「自願減排承諾」綜合起來,也無法達到「不升逾兩度」這個目標。
形勢是極其嚴峻的。由於大氣層的變化無分國界,所以沒有國家和地區能夠在這個危機當中倖免。作為一個擁有七百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較紐西蘭的人口還要多),香港的「人均收入」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皆與發達國家相約,而外匯儲備更屬世界前列。顯然,在對抗暖化這個問題上,香港實在責無旁貸。
今年六月,政府發起了一項名叫「氣候變化香港行動」的公眾諮詢,雖然我們當中不少已經作出了個別的回應,但為了加強市民大眾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我們決定攜手發出這個聯署聲名。附錄所列出的,是政府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我們不缺乏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真正缺乏的,是解決問題的意志和決心。
有人可能會說,香港怎樣做也無法影響大局,我們對此絕不苟同。按照同樣的邏輯,在任何大型的選舉活動中,個人的一票也同樣無法影響大局。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而不去投票,民主政治便永遠無法體現。
為了我們以及所有子孫後代的福祉,我們必須坐言起行,因為時間已經無多了。
聯署者(按筆劃序):
- 350香港 (350HK)
- 低碳亞洲 (Carbon Asia)
- 城泉 (Urban Spring)
-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 環保觸覺 (Green Sense)
- 綠領行動 (Greeners Action)
- 健康空氣行動 (Clean Air Network)
應對氣候變化 — 我們對香港政府作出的行動建議
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會議,香港政府提出於2020年將香港的「碳強度」減少50%~60%,但這與科學家計算的「必須在2030年之前,將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而在 2050年之前減少80%」這個「全球升溫不逾兩度」的安全減排目標相差很遠。我們認為:(a)要有效對抗目前這個嚴峻的危機,我們不能再以「碳強度」為指標,而必須以絕對的「總排放量」為指標;而(b)即使我們難以跟隨科學家的建議(畢竟香港並非世界上最富裕及污染責任最大的地區),也應訂立一個類似「要將香港的人均排放量(現時為每年6噸)於2035年減少30%(即降至每年4.2噸),而於2050年減少60%(即降至2.4噸)」等的目標。故此,我們在此強烈促請政府(1)將「減排」指標由「碳強度」改為「絕對減排量」,並且(2)盡快提交具體減排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並就此進行公眾諮詢。
- 專家的研究顯示,「碳稅」(而並非「碳交易」)是取締化石燃料的最有效方法。我們強烈促請政府盡快研究如何引入逐年遞增的「碳稅」。
- 為了盡快取代化石燃料,我們強烈促請政府訂立「可再生能源法案」,並透過各種政策手段(如稅務優惠、免息貸款、科技研發、專利權保護、人才培訓等)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我們強烈促請政府在本土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與鄰近地區緊密合作,以取得最大的成本效益。
氣候挑戰2016結果
可按這裡參考詳細結果。
支持全部十四條氣候挑戰問題
- 政黨 – 人民力量,公民黨,新思維,新民主同盟
- 候選人 – 鄭家富,羅冠聰,陳澤滔,朱凱廸,姚松炎,曾健超,黃琛喻,方國珊,徐子見
支持十條以上氣候挑戰問題,以及有全面的氣候變化政綱
工黨,民協
350香港在氣候變化上不推薦的候選人
- 工聯會 – 不回應選民的查詢,把選民在Facebook的查詢刪除,把查詢的選民封鎖以及政綱沒有提及全球暖化。
- 熱血公民- 不回應選民的查詢,把選民在Facebook的查詢隱藏以及政綱沒有提及全球暖化。
氣候挑戰Deadline有感
現在香港面對最大的危機,表面上是政治爭拗, 實質是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災變,才是每一個人面對的一個真正危機。
始終政治爭拗,最壞也可移民他鄉解決; 但是氣候災變影響全球,我們無路可逃!解決全球暖化,正是香港人應該一齊奮鬥的目標!
慶幸,在「350香港」的氣候挑戰中,我們明白大部份立法會的候選人,都認同這問題的嚴重,與其放眼於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如我們一齊攜手去解決各人都認同的最大問題-全球暖化,令到香港在可以成為在鄰近地區中,一個低碳生活的示範城市!以至在國際上促進各國解決氣候問題,令香港再成為每一個香港人自豪的國際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