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Page 11

食德科學

香港電緣來好食德
《緣來好食德》由李偉才博士主講的結尾片段《食德科學》

第一集

今天,一些小朋友以為沒有錢的話,只要到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提款便可,而不知道我們必須先工作、後賺錢然後才可以提款。同樣地,今天很多人也覺得沒有食物的話只要往超級市場購買便可,而不知道即使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食物的生產仍是要透過大自然的恩賜和農夫的辛勤勞動才可以獲得。

不錯,農業的機械化、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大規模的水利灌溉、以及不斷的品種改良令糧食生產在過去一百年以倍數增長。但不少專家指出,這種增長已經接近極限。極限的一大源頭,是我們對大自然的過度破壞。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不斷上升的需求與自然界的極限將導致糧食短缺的危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之中,有近三分之一因為種種的原因被浪費掉。…

將子女推向深淵

很高興文友麥子最近張貼的「全球暖化是否騙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文末提到的《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是我於2011年出版的一本書,其中的一章正是〈為什麼有人聲稱這是個騙局?〉

大家從新聞報導應已得知,科學家最近公報,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達至400ppm(容積上的百萬分之四百)這個驚人的水平。說是「驚人」絕對沒有誇張,因為按照科學家研究所知,過去數百萬年來,這個水平都只在180280左右變化。上次接近400這個水平至少是三百萬年前的事情,當時的全球溫度固然較今天的高,而海平面更較今天的高出五米之多。

筆者首次從電台聽到這一報告時,報導員接著下來的一句是:「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即將面對氣候災難。

我真不知這句話出自何人之手,但此人顯然已經犯了「反人類罪」。人類此刻已經面對連綿不斷的氣候災難:特大的旱災、水災、風災、熱浪、山火等已經奪去了無數人的性命,而凍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已經在摧毀無數的家園。由於自然界的延滯效應(如今多出了的二氧化碳至少會在大氣中留存過千年),即使我們奇蹟地從這一刻便停止任何二氧化碳的工業排放,全球暖化和氣候災變仍會持續至廿二甚至廿三世紀。

更何況排放不但不會在短期內停止,反會繼續不斷的增加。按照科學家的推斷,二氧化碳水平在十九世紀中葉為280ppm左右,至1958年人類進行實測時,這個數值已經升至315,亦即一百年內升了35ppm左右。但自1958至今這短短55年間,這個水平卻是升了85ppm之多。不用說這種急升在地球歷史上從未出現。

按照這一速度,我們不出廿五年便會超越科學家提出的450ppm危險警界線,而凍土(佔全球陸地面積14%)將會全面融化和釋出巨量的甲烷氣體。由於甲烷的吸熱作用較二氧化碳大上廿多倍,全球暖化將會如火上加油一發不可收拾。

你可能會說還有時間,因為廿五年內可以有很多事情發生。但請看自

消失的土壤

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表面乃由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所組成。對於水棲生物,全球的海洋、江河、湖泊自是牠們的家。而對於陸地生物,岩石圈的表層便是牠們的家。

雖然透過了高度的適應能力,少數的生物可以在沙漠、冰原和光禿禿的岩石之上堅韌地生存,但對於絕大部分其他生物來說,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是岩石圈上鋪有土壤(soil)的部分。

對於大部分城市人而言,土壤是極其卑微甚至不值一提的東西。這當然大錯特錯。任何曾經務農的人都知道,土壤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可不是嗎?除了水產的食物外,我們所食的任何東西,都是從土壤中培育出來的:植物固然來自土壤,而動物的最終食物來源是植物,因此也可說源自土壤。不用說,土壤的質素直接決定了其上生長的生物有多繁盛,也因此決定了能夠養活多少人。

那麼土壤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而它的質素又由什麼來決定?

一些人以為土壤只不過是岩石受風化後形成的泥沙,這當然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錯,土壤的“母體”是岩石風化後的顆粒,但單單這些礦物顆粒並不構成土壤。雖然世界各地的土壤千差萬別,但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特質,就是在礦物顆粒以外,還包含著大量有機的物質。這些物質既有死物亦有生物。當然,這兒說的“死物” 其實也是由各種生物所製造的。它們包括了生物的排泄物以及死後屍體腐化分解而成的物質,也包括了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根莖、種子、樹葉等部分。至於生物,則包括了各種昆蟲、蠕蟲、真菌和大量的細菌。最後,土壤裡必然還包含著水分,否則上述的生物也無法生存。

在蠕蟲之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是蚯蚓。事實上,蚯蚓是土壤裡的住客也是土壤的製造者。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世界上大部分土壤都是透過蚯蚓的鑽動翻鬆和排泄物的填充,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歲月而慢慢形成的。達爾文便曾經說過,蚯蚓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肥沃的土壤要經歷千百萬年形成,但如果我們不好好地作出保護,卻可以在短時間內被摧毀。過去數百年來,由於人口急增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土地受到了不當的開墾和破壞。其中一個元凶是人們過度砍伐林木,至令土壤失去了樹木根莖的保護。結果,暴雨時土壤會被猛烈的雨水沖刷掉,而在乾旱時土壤龜裂破碎,則很易便會被大風所吹走。全球暖化導致各地出現愈來愈嚴重的暴雨和旱災,上述的土壤摧毀只會愈來愈嚴重。按照科學家的研究,全球每年喪失的土壤達八百億噸,足以覆蓋好像烏克蘭這樣大的國家。

對土壤的另一種摧殘是各種化學污染。土壤本身其實有淨化環境的作用。但假如人類對它的污染超越了它的淨化能力,便會令土壤出現酸化、毒化和充斥著各種重金屬,最後導致寸草不出。而即使可以種出食物,這些食物也會嚴重損害我們的健康。

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土壤的流失和劣化,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如果我們繼續只顧追求短期利益,而不對土壤大力作出保護,到頭來受害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的 “Erosion” 條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il_erosion

海的死亡

但大家是否知道,我們的海洋正一步一步地邁向死亡?而假如我們不奮力改變現今的發展趨勢,隨著「海的死亡」,人類也將面臨巨大之極的浩劫?

海洋為何正步向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括而言,都是人類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漠視長遠利益的結果。

令海洋步向死亡的最大元凶,是過去百多二百年來,人類不斷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從而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種氣體雖然對人體無害,但它在大氣層內的累積,卻做成兩大嚴重的後果:一是透過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而引至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二是透過溶於海水而令整個海洋的酸性增加(ocean acidification)。

首先讓我們看看全球暖化的影響。大家聽到全球暖化一詞,大多只會想到氣溫的上升,卻很少會想到海洋的溫度也會因此而上升。事實上,海洋學家的研究顯示,這種上升不但經已發生,而且升溫已經下滲至洋面以下達三、四千米的深處。

這種升溫最大的影響是導致珊瑚的大批死亡。原來珊瑚對海水溫度的要求十分嚴格,而只要溫度稍為超出牠的適應範圍,便無法健康地生長。但海水的熱容量(thermal capacity,更嚴格來說是「比熱」(specific heat capacity))十分之高,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保持一個非常恆穩的溫度。但「大部分情況」並不包括全球的溫度因溫度效應而有增無已。結果是世界各地大批的珊瑚正逐步死掉。

由於珊瑚死後會失去鮮豔的色彩而變得灰白,所以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由科學家開始注意這一現象到今天的數十年間,這種白化的影響範圍已由原先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到今天的超過三分之一。

不用多說,世界各大的珊瑚礁是無數海洋生物棲息的地方,珊瑚的死亡當然會令這些生物因無處容身而步上滅絕之路。

至於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的影響也同樣嚴重。要知海洋中存在大量甲殼動物,而甲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而由於碳酸鈣會被酸性的液體所溶解,海洋酸性的增加將會令這些生物無法健康生長。由於珊瑚的外殼也是以碳酸鈣為主,海水增溫與酸化的雙重夾攻(加上下面所述的人類直接破壞)已令世界上超過三分一的珊瑚死亡或瀕臨死亡。其他如蝦、蟹、貝殼類甚至所有魚類(因為魚鱗也含有碳酸鈣)都會因而陸續步上厄運。

海洋死亡的第二大元凶是人類的直接破壞。其中最顯著的是極度濫捕(over-fishing)所導致的海洋生物數量銳減。要知在衛星導航和聲納探測的幫助底下,今天的巨型機械化捕漁船的捕魚能力與數十年前的已是不可同日而語。過去五十年來,全球的捕魚量增加了五倍。巨大的拖網在海底作長距離的拖曳,更往往對海床做成嚴重的破壞。事實上,雖然技術不斷進步,但全球的漁獲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停滯不前,在不少地方甚至有下降的趨勢,而各種被捕獲魚類的體積亦愈來愈小。可以這樣說,人類真的已經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

人類的直接破壞還包括了垃圾的積累(如面積較海南島還要大的「太平洋垃圾塊(Great Pacific Garbage

在星際啟示錄找到曼谷的發條女孩果間食品企業

說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是2014年最佳的大眾科幻片應該冇人反對,大家都集中討論當中的5 度空間問題,有冇反駁。但是只有很少討論環繞片中的第一因 – 枯萎病(crop blight)。

 

故事的展開正因為地球出現農作物枯萎病, 引發糧食問題,人類在缺糧下會當然會滅種。但是,如果第一因不合理,那麼整個故事根本說不下去。

 

為什麼會有枯萎病會咁大影響? 枯萎病是專吃某幾種農作物,為何轉種第二類不能解決問題?

 

星際啟示錄沒有解答以上問題,然而大家可以在另一本小說找到答案,她利用相同的第一因,以生物科技,食物企業商戰的角度去發展故事,她的名字是曼谷的發條女孩 (Windup Girl, 下稱曼女)。是史上第二十本雨果、星雲獎雙獎得主,並入選2009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小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Windup_Gi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C%E8%B0%B7%E7%9A%84%E7%99%BC%E6%A2%9D%E5%A5%B3%E5%AD%A9

 

曼女被歸類為 Biopunk 的科幻小說,這類小說主要以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為主題,出名的Biopunk 作品有 Jurassic Park,及《猿人爭霸戰:猩凶革命》(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但是相比以上作品,曼女更能集中討論 生物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故事開端,兩極的冰層已因溫室效應而消失,地球大部分的陸地已被海水淹蓋;因此所有生產溫室氣體的活動(如使用石化燃料)都被嚴格規管;同時農作物給枯萎病吃了而不能出產, 世界亦被各式各樣的疫病侵襲, 動物數目及人口下降。

 

而人類就利用基因工程培植出各類改造動物已應付環境轉變, …

重建自足經濟

美國作家弗列曼(Thomas Friedman)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一書曾經風靡全球。作為「全球化」的熱烈擁護者,弗列曼在書中指出,自由貿易的蓬勃發展可以減低戰爭的風險。他更提出了一個「金色拱門理論」(Golden Arches Theory),就是雙方都擁有麥當努連鎖快餐店的國家(商標就像兩道金黃色的門),從來沒有打過仗。這是因為經濟利益已把它們綑縛在一起,打仗將會導致兩敗俱傷云云。

整整八年過去,零八金融海嘯已對全球化的美麗許諾作出最大的嘲諷,而稍為留意當今地緣政治發展趨勢的朋友,相信對弗氏的這個“理論”都只會一笑置之。事實上,一個經濟上高度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t),但政治上卻充滿著對抗的世界,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甚至凶險的世界。只要想想石油、稀土、糧食、水源這幾項挑戰,全球的軍事戰略家都寢食難安。以為雙方都有麥當努快餐店便可以防止彼此開戰,是小學生式的天真妄想。

全球化貿易固然不可能阻止戰爭的發生,而從環境生態的角度看,這種貿易更是帶來了驚人的破壞。今天,我們可以輕易買到來自萬里以外的各種食物和商品,可從沒想過這些「享受」背後的龐大代價。它們包括龐大的物資虛耗、運輸導致的「碳排放」、發展中國家採取「單一種植」(monoculture)的生態破壞、為求短期利潤所做成的「殺雞取卵」(全球瀕臨崩潰的漁業是最好例子)…。一項研究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人食用的水果基本上都在英國出產,但到了今天,竟絕大部分都由外國輸入。這當然不是英國獨有的情況,在大部分發達國家,這已經成為了常規而非例外。

讀過一點兒經濟學的人會捧出「比較優勢原理」來論證貿易的好處。且聽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是怎麼說的:「創意、知識、科學、友誼、旅遊…這些東西在本質上應該國際化。但只要不至帶來很大的不便,各類貨品應該盡可能在本地生產。而最重要的,是金融的運作,應該大致限於一國之內。」Ideas, knowledge, science, hospitality, travel — these are the things which should of their nature be international. But let goods be homespun

為什麼有人聲稱這是個騙局?

相信你們都可能聽過有人這麼說:「全球暖化不是一個仍然未有定論的科學爭議嗎?」或甚至是:「全球暖化只不過是一些環保份子的危言聳聽罷了。」但如果你已閱讀至此,你應該懂得去問,為什麼對一個如此重大的議題,人們的認識竟然到了今天仍有這麼巨大的差別?

在未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回顧一下:各國政府的高層早於 1997 年,即在日本簽署《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以嘗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於 2009 12 月,各國的領導人 — 包括中國的總理溫家寶和美國的總統奧巴馬 — 皆雲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以商討如何應付氣候變遷這個重大議題。雖然這個會議的結果最後令人十分失望,但請試想想,如果「全球暖化」乃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議」,或甚至是「一個騙局」,難道所有這些領導人都只是「閒來無事」趁機「聚一聚」,抑或他們皆愚昧無知被下面的人蒙騙了?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組(IPCC)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全球暖化的威脅已不容忽視。有鑑及此,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聯同一班科學家把「末日鐘」的指針撥至非常接近子夜的位置。不久,瑞典的諾貝爾評審團把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IPCC以及多年來為此呼籲奔走的前美國總戈爾(Al Gore)。顯然,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最高領導層都認同「全球暖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那麼為何我們仍然不時聽到「這不過是個騙局」這種言論呢?難道所有這些人都弄錯了,而某些報張的專欄作家比他們更為得悉事實的真相?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看見的,是巨大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種有計劃、有步署的混淆視聽行為。這些集團包括多間富可敵國的跨國石油生產商,也包括其他相關產業如煤電、鋼鐵和汽車等大企業(大家可知全球最大石油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每年收入較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GDP還要大得多?)。這種情況,便有如上世紀的煙草商在科學家發現吸煙會導致肺癌之時,如何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以作出反撲,千方百計(甚至不惜捏造證據)否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一樣。惟一不同的地方,是這次牽涉的利益比上一次的大上十

也不止,因此用以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的資源也比煙草商所調動的龐大得多。(有關煙草商的所作所為,大家可參閱由Philip J. Hilts所寫的《Smoke Screen –

完美的風暴

前些時,財政司長曾俊華曾經用了「完美的風暴」這個名詞來形容香港可能面對的威脅。我首次從新聞報導聽到時,心頭不禁為之一震。一個保守派建制派的自由經濟擁護者竟然也用上了這個名詞,可知情況已經嚴重到什麼地步!

事實當然是,踏進廿一世紀不久,一些科學家已經用「完美的風暴」(Perfect Storm)來形容人類面對的挑戰。這個名詞是借用氣象學家的術語,意即在各種有利條件的偶然組合之下,大自然可以產生駭人的超強風暴。(荷里活2007年一齣同名電影便用上了這個概念。)而按照科學家的分析,隨著全球工業化和經濟增長不絕,物資的消耗、垃圾的製造和環境的污染已經達到了地球不勝負荷的地步。一個「完美的風暴」正在醞釀,如果我們不及早阻止的話,勢必導致災難。

更具體地說,二氧化碳排放(每年達一百億噸!)所導致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包括特大的水災、旱災、風災和山火等)、生態環境不斷受到的破壞(包括雨林摧毀、海洋濫捕和土壤貧脊化)、以及石油被瘋狂地開採因而很快接近耗盡(全球每日消耗九千萬桶!單是美國便已佔了一千九百萬桶!),將很快引至能源危機以及糧食生產和淡水資源出現短缺。到時世界各地會出現激烈的資源爭奪,甚至爆發「氣候戰爭」和出現大量「氣候難民」。國際秩序將會因此而崩潰。

曾俊華所指的當然不是這些。他的著眼點是經濟。雖然他沒有明言(也不可能明言),但稍懂世局的人都知道,自零八金融海嘯以來,美國不斷印鈔來把問題暫時掩蓋,也以此來繼續欺騙和剝削全世界的人,這種情況的不可持續自不待言。任誰也看出,美元的崩潰只是遲早的問題。隨著而來的超級「通脹」與「通縮」

交替肆虐,好像香港這樣完全外向型的經濟,將有如驚濤駭浪中一葉扁舟承受不了。

是否興建第三條跑道的環評爭議實際上是一個笑話。假設工程真的上馬,待起好之時飛機將已無石油可用,而各國人民為了自保,出外旅遊將會是他們最後想到的東西…。

我們現時最迫切要做的,是「去全球化」和大力推動「本土經濟」:能源、糧食和淡水資源是首要目標。北美原住民中的克里族(Cree Indian)有一句話這樣說:「只有當我們砍下了最後一棵樹、捕捉了最後一尾魚和毒化了最後一條河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金錢是不可以用來充饑的。

筆者在嘩眾取寵危言聳聽嗎?請大家從以下所列的書籍找幾本來認真看看,你便會知道曾俊華所指的「完美的風暴」只屬「茶杯裡的風波」,真正的「完美風暴」比他所認知的還要大上十

百倍!

1Limits to Growth – the 30-Year Update (2012) by Donella H. Meadows, Jorgen Randers & Dennis L. Meadows(原版於1972

李嘉誠的道德抉擇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ies)過去近十年都在大規模開採加拿大阿伯特省(Alberta)的油沙(oil sands,以前又稱 tar sands),這種開採不但極其破壞環境,而且更令全球暖化危機火上加油。

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之多,而其中接近30%的增加,是上世紀中至今發生的。不錯,以地質年代的時間尺度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按照科學家的研究,今天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經遠遠高出過去八十萬年的變化幅度,而且上升的速率之快更是前所未見。

4
不用說,這些額外多出的二氧化碳,都是人類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其中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的燃燒。要知這些燃料都是透過地質活動經歷億萬年的變化才形成的。但自二十世初紀至今,我們已經挖掘和燒掉超過一半的蘊藏量。這便有如一個富家子弟,將祖先世代積累而來的億萬家財於短短十數年間花掉一樣。

數十年前科學家已指出,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會加劇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全球暖化和氣候異常的威脅。1997年近160個國家的代表雲集日本的京都並簽署《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就是為了促使各國努力減低排放。可惜因為自身的利益(也因為能源產業 — Big Oil — 的千般阻撓),各國不但無法減排,更於協議在2012年失效時,無法將它有效地延續。今天,全球排放量已達每年十億噸這個驚人數字,而其中超過一半已無法被自然界所吸收而殘留於大氣層之中。

但各國沒有採取積極行動絕不表示問題不重要。剛好相反,暖化已導致不斷加劇的天氣反常:洪水、旱災、風災、雪災、熱浪、山火等接踵而來,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聯合國已警告

由此而引至的淡水和糧食短缺危機。另一方面,北極海冰的驚人融化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海水受熱膨脹與冰川融化已令海面於過去一百年升高廿多厘米。這種情況持續的話,科學家估計,全球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會較今天高出一米之多。此外,大量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至令海水的酸性不斷上升。繼續下去,海洋的生態將會崩潰。

5

事情已經清楚不過: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是開發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盡快取締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李嘉誠擁有的赫斯基能源(個人持股35.5%、和黃33.9%),現在是開採加拿大「油沙」的主力之一。這種開採是現時地球上最破壞環境的行為,它已把過百個香港面積的自然景觀,變成極目千里的人間煉獄。當然,這種瘋狂是因為易於開採的石油接近耗盡所引至(否則油公司也不會在愈來愈深的海床處鑽油,以至做成好像墨西哥漏油事件這般巨大的環境災難)。但從整體成本(包括社會成本)來說,油沙的開採是極不化算的一回事,因為開採和提煉其間,必須耗費巨大的能量和水資源,也會做成巨量的廢料和污染。而最重要的,是它會加劇全球暖化危機。最先警告世人關注全球暖化的科學家漢森(…

自作孽、不可活

所謂「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警告才會醒覺?
請看看今夏襲擊華中的可怕熱浪:多個城市的高溫持續達到四十度。長沙和武漢等還可說屬於大陸性氣候,哪麼沿海的上海和杭州呢?要知它們都處熱帶,而真正處於熱帶的耶加達、曼谷、新加坡等,氣溫反倒沒這麼驚人。這種持續高溫(其實已可稱為超高溫)的天氣不是極其反常嗎?

當然,天氣反常並不完全是新鮮事兒,但如果這種反常是一項巨大趨勢的一部分,我們便必須十分鄭重對待。事實當然是,背後的巨大趨勢正是科學家已經警告多年的全球暖化。

華中的熱浪並非孤立事件。持續高溫天氣(以及由此引發的特大山林大火)在世界各地變得愈來愈頻繁已是不爭的事實。2003年初夏,一個駭人的熱浪襲擊歐洲,短短兩個星期即奪去近五萬人的性命(詳情可上維基百科查看)。2010年,俄羅斯在另一個熱浪影響下發生大面積的山林大火,而莫斯科則錄得39度的高溫。今年六月,美國中西部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加州棕櫚泉錄得51度這個驚人的溫度。

科學家的數據顯示,自有氣候記錄的近一百五十年來,最熱的十年都在過去十五年內發生(最熱的三年分別是2010, 2005, 1998);而最熱的二十年都在過去廿五年內發生。相信大家從傳媒中已經得悉,北冰洋的海冰在過去五十年已經消失了一半,而全球高山冰雪的總量,在過去一百年亦已消失了一半之多。

但最驚人的恐怕還是以下這個事實:過去130年來,全球的平均溫度(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實際上只是上升了攝氏一度左右。如果這樣的總體升幅已經帶來這麼顯著的影響,那麼當升幅達到兩度、三度甚至四度時,將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如果大家以為上述的升幅屬危言聳聽,請看看由數千名科學家所組成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組」(IPCC)於200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如果人類繼續現時的經濟發展路徑,到本世紀末,地球的氣溫將會上升超過攝氏6度。

這個報告發表以來,遭到了不少科學家的批評,原因是它的估計過於保守了。今天,二氧化碳的國際減排協議已經名存實亡,全球暖化已然失控。也就是說,我們現時所遇上的「殺人熱浪」,只不過是更巨大災難的前奏而已。

但縱觀世界各地的傳媒,

這些反常天氣仍只是當作一些普通的新聞來報導。看來人類真已經患上了「集體思想麻痹症」。

否定全球暖化的團體(大石油商、煤炭商及它們資助的“學術打手”)可以放心了,原因不是人們不再相信全球暖化的事實(因為種種跡象已是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而是普羅大眾已經把這個事實和任何行動方案割裂開來。由於政界、商界、傳媒、宗教界甚至環保團體的“齊心一致”,全球暖化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事實」(英文中的所謂“act of God”